分享到:
链接已复制

LANGUAGES

新闻

新闻直播 要闻 国际 军事 社会 政协 政务 图片 视频

财经

财经 金融 证券 汽车 科技 消费 能源 地产 农业

观点

观点 理论 智库 中国3分钟 中国访谈 中国关键词

文化

文化 文创 艺术 时尚 旅游 悦读

国情

国情 助残 一带一路 海洋 草原 黄河 运河 湾区 联盟

首页> 产业供销>

油菜产业驶向“新赛道”——青海省打造油菜优势特色产业集群掠影

2024-01-10 15:43:38

来源: 农民日报

分享到:
链接已复制
字体:

一朵油菜花,盛放时引游客观赏,结籽可榨油、花粉做蜂蜜……近年来,青海省充分发挥油菜多功能优势,伴随着政策利好、全产业链发展、油菜种植面积大幅增加,一朵油菜花在高原上绘就乡村振兴好“钱”景。

“油菜占全省粮油作物播种面积的1/2,也是全省优势作物之一,因此青海选择油菜产业集群化发展。”据青海省农业农村厅乡村产业发展处相关负责人介绍,地处青藏高原腹地的青海省气候冷凉、光照充足,这些都为高原特色的优质作物生产提供了优越的自然条件。

2022年4月,国家优势特色产业集群建设名单公布,青海省油菜产业集群位列其中。这是继牦牛、藏羊产业入选优势特色产业集群后的第三大产业,这也意味着全省油菜产业发展正式步入“国家队”。

从“芯”出发,培育优质品种

每年夏季,当国内很多地方处于“桑拿天”时,青海平均气温只有十几摄氏度,一场小雨过后,气温骤降至个位数。

“正是高原为油菜的育种提供了得天独厚的自然优势。”青海省农林科学院研究员唐国永介绍,“山大沟深的地形,创造了很好的隔离条件,防蜂,不容易串粉,再加上得天独厚的冷凉气候,昼夜温差大,油菜种子纯度高。”

青海油菜为何能驶入“国家队”的赛道?源于从“芯”做起,培育优质品种。

“我们每年建设杂交油菜制种基地约3万亩,主要分布在互助、贵德、平安以及甘肃的民乐县等,种子主要销往青海、内蒙古、新疆、甘肃、宁夏等全国春油菜区及江西、湖南、贵州、广西等冬油菜区。”互丰农业科技集团有限公司董事长蔡有华说。

作为种业的省级龙头企业,互丰集团已累计建立青杂系列杂交油菜制种基地40多万亩,生产优质杂交种4000多万公斤,目前杂交油菜种已销往全国27个省区106个市,正着力构建以企业为主体、产学研相结合、育繁推一体化的现代种业体系。

种子是丰收的关键。海东市互助县南门峡镇七塔尔村栋梁家庭农场负责人李万仓告诉记者:“我们村海拔3100米,主要用的油菜种子是‘青杂7号’‘青杂9号’等品种。‘增收账’的背后,良种是关键。”

“青杂”系列已成为我国春油菜生产区的主栽品种、“青杂5号”被农业农村部遴选为全国春油菜主导品种;该系列8个品种通过国家审定,每年在全国春油菜区推广面积达400万亩以上,占春油菜产区杂交油菜种植总面积的85%以上;已在俄罗斯、巴基斯坦、蒙古、哈萨克斯坦等国种植,成为我国第一个在国外大面积推广的杂交油菜品牌……随着春油菜育种工作的不断推进,如今,青海既是我国春油菜主产区之一,也是全国最大的杂交春油菜制种基地。

藏粮于技,向技术要收益

海北藏族自治州门源回族自治县是油菜的主要种植区,多年来,门源百里油菜花海与周边青稞间作,连片种植面积达40余万亩。在门源县农牧水利和科技局副局长马福全看来:“门源地处环湖地区,‘高、寒、旱’是基本气候特征,也孕育出了青稞和白菜型油菜两大作物。”

门源县是北方小油菜的发源地,已有1800多年的耕种历史,是我国北方最大的小油菜种植区和青海最大的商品油基地,享有“门源油遍地流”的美誉。走进位于门源县的青海生态源物流服务有限公司的炼油车间,一粒粒饱满的油菜籽通过初筛、烘干、压榨、包装等一系列流程后,变成一瓶瓶透亮醇香的菜籽油,输送至全国各地。

“近些年,在科技创新的推动下,生长在海拔3000米以上高原的青稞和油菜,正走向千家万户的餐桌。”公司总经理何中寿介绍,针对门源颇具地方特色的小菜籽油,企业研发了特殊的压榨工艺,保持了门源土榨油的原生态,出油率达40%左右。

油菜作为青海省第一大农作物,对青海省粮油生产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已成为青海省经济发展的支柱产业和农民增收的重要渠道。近年来,青海不断增强科技“含金量”,不仅提振了广大农民的种植信心,也鼓起了群众的“钱袋子”。

通过油菜品种杂交选育、包衣技术推广、基地机械化生产,使油菜主产区良种化程度达到98%以上。通过油菜生产农机化新技术推广应用,全程机械化生产模式不断推进,油菜基地耕种收综合机械化水平不断提高,机械化保护性耕作技术取得重大突破,综合机械化水平达到85%以上。

作为全省油菜产业技术转化的核心平台,青海省农牧业科技创新油菜产业平台围绕油菜产业发展,以油菜产前、产中、产后生产链条为主线,凝聚科研、教学、推广、生产及产品加工等各方面的技术力量,形成服务于全省油菜产业科研、创新、推广、产业发展的支撑力量。近年来获得油菜科研相关的青海省科技创新成果36项、标准15项、专利19项,技术创新成果丰富。而这些丰富的科研成果正逐步成为广大农民丰收的“密码”。

三产融合,开辟增收新路

日前,记者在青海江河源投资集团的参观通道,看到江河源的古法精压生产线正井然有序地运行着。“经过长达12年的技术攻坚,2019年,一条汇集17项专利技术的古法压榨全自动生产线正式投产,这项技术填补了油菜籽食用油加工领域的一项空白。”青海江河源投资集团相关负责人说明。

据悉,该生产线在油菜籽脱皮、微波焙炒、古法压榨、智能自动化生产等4项关键技术领域取得了重大突破,尤其是独创的油菜籽脱皮专利技术,不仅实现了油菜籽92%的脱皮率,而且能有效去除油菜籽皮中的有害物质。

推进产业集群建设,必须培育壮大龙头企业,加快培育一批具有核心竞争力的企业,实现“做大一个、跟进一批、带动一片”的集群效应。

据统计,目前全省从事油菜加工的各类企业有127家,国家级龙头企业4家、省级龙头企业13家,年加工油菜产品40.16万吨,年产值达28.77亿元。全省春油菜种植合作社809家,农民入社率达到76%以上,影响力大、带动效益明显,是全省农牧区经济建设和特色油菜产业发展的重要依靠力量。

随着油菜产业的纵深推进,一滴油也经历了从“卖原料”到“卖产品”,再到“卖品牌”的过程。近年来,青海更加重视打造独具本土特色的产品和品牌,大大提升了产品的知名度和市场占有率,把青海优良的油菜产品推向全国乃至国外市场。

“门源小油菜籽”作为青海省特色农牧业资源区位、产业、农耕文化优势代表被列为青海省16个农产品区域公用品牌之一,也是全国农产品地理标志之一,并入选中国农业品牌目录;“大美青海·花海门源”完成县域公共品牌认定;青海弘大农副产品购销公司油菜产品被评为“青海省著名商标”,青海大宋农业科技股份有限公司油菜产品被评为“中国驰名商标”……

此外,一朵油菜花在乡村振兴上也正在发挥大作用。旅游季节仅“门源花海”月旅游综合收入就超过1亿元,已成为省内外颇有影响力的节庆盛会。目前,青海已成为油菜产业与生态观光、乡村旅游相融合的重点省份,已建成油菜旅游产业基地两处、旅游线路10条。环青海湖地区、祁连山片区、共和盆地、柴达木绿洲,成为油菜产业一二三产融合发展的主要区域。

除了油用、花用、饲用之外,青海油菜花的蜜用功能也得到充分挖掘,油菜蜜已成为青海省大宗、稳产的蜜种。每年6月底油菜花盛开之时,大量的养蜂人追逐花海蜜源,陆续来到青海,在广阔的油菜生产区安营扎寨,蜜蜂不仅为油菜授粉、提高油菜结实率和产量,还为养蜂人带来了甜蜜的收获。(许瑾 孙海玲)

【责任编辑:曹洋】
聚焦
产业调研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