孙海涛:一位煤矿瓦斯灾害防治专家的科研情怀
近日,中国煤科的国家战略科技队伍又添一位核心科技骨干,重庆研究院孙海涛研究员喜获国家级人才计划校企联聘学者称号。
家国情怀,投身煤矿科研事业
孙海涛,河北保定人,博士后,博士生导师,中国煤科一级首席科学家。
他长期致力于煤矿区煤层气开发及瓦斯灾害防治领域的科研开发和成果转化工作。2005年硕士研究生毕业时,适逢国家连续发生三起百人以上特大瓦斯事故,煤矿安全形势严峻,为响应国家需求,他入职重庆研究院从事瓦斯防治领域的科研开发工作。工作以来,牵头承担了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3项、“大型油气田及煤层气开发”国家科技重大专项任务2项,担任了“十三五”国家科技重大专项课题“难抽煤层井下增渗关键技术及应用”的副课题长,作为核心骨干参加国家重点研发计划、国家科技支撑计划、国家973计划、科研院所专项、省部级自然科学基金项目等20余项。
潜心钻研,攻克瓦斯灾害难题
依托各级重大科研项目,围绕“煤矿采动影响区瓦斯井上下联合高效治理和深井煤岩瓦斯动力灾害防治”等行业重大难题,孙海涛带领研发团队深入工程一线,连续十余年砥砺创新,提出了煤矿采动区瓦斯抽采地面井“避、让、抗、护、疏”逐级优化思路,建立了采动区地面井变形破坏“层面拉剪变形”理论框架,创新了采动区地面井区域布井位置优选、井型结构逐级优化、局部固井、悬挂完井、L型顶板水平井等特色技术,成功突破了采动影响下地面井破断率高的行业重大难题,国内首次使地面井抽采成功率由“十一五”末期的不足 30%提高到“十三五”时期的 95%以上;借鉴岩土工程领域“劈裂灌浆”理念,提出了“碎软煤层保压增渗水力压裂”思路,试验成功了井下压裂保压增渗工艺(保持中低压 15~30天),组织研发了中低压可控压裂装备,形成了井下碎软低渗煤层中低压水力压裂+保压增渗技术,使得碎软煤层实现了中低压有效压裂;组织研制了三维高刚度大型煤岩瓦斯动力灾害模拟系统,可进行1000米深井煤岩地质环境的有效建模,据此实验并建立了煤岩瓦斯动力灾害全过程相似模拟方法,提出了深井环境煤岩系统组合结构动力失稳破坏过程的临界能量判别条件。
躬行不辍,全力护航矿井安全
科研创新的道路是艰辛的,但汗水浇灌的硕果也是令人欣慰的。工作以来,各种科技项目的锤炼使得孙海涛先后获评中国职业安全健康协会青年科技奖、全国煤炭青年科技奖、重庆市高层次人才特支计划(科技创新领军人才)、重庆市“杰青”资助、中国产学研合作创新奖、全国杰出工程师青年奖,2023年入选国家级人才计划;同时,出版专著2部、参编专著2部,发表国内外学术论文80余篇(其中SCI/EI收录40余篇),取得授权发明专利48项,制修订行业标准6项。
科研永无止境,创新没有终点。随着国家煤炭开采朝着集约化、深部化、智能化方向快速发展,孙海涛将一如既往地带领着研发团队向着采动区煤层气地面井抽采工程的低成本化、井下碎软煤层瓦斯超前治理的区域化、深井煤岩瓦斯复合动力灾害防治的一体化等方向深入推进,未来必将为国家煤矿安全保障提供更多优秀的技术装备成果!(杨亮 文/图 中国煤科重庆研究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