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到:
链接已复制

LANGUAGES

新闻

新闻直播 要闻 国际 军事 社会 政协 政务 图片 视频

财经

财经 金融 证券 汽车 科技 消费 能源 地产 农业

观点

观点 理论 智库 中国3分钟 中国访谈 中国关键词

文化

文化 文创 艺术 时尚 旅游 悦读

国情

国情 助残 一带一路 海洋 草原 黄河 运河 湾区 联盟

首页> 产业供销>

宁夏推动“技术入股”促农业科技成果“落地生金”

2024-12-04 09:55:09

来源: 新华网

分享到:
链接已复制
字体:

 在宁夏,对于“六特”产业之一的枸杞产业而言,常见病虫害枸杞蚜虫是个让人头疼的“大麻烦”。日前,宁夏农林科学院植物保护研究所的科研团队带着科技成果“粗脊蚜茧蜂繁育和应用”,与宁夏枸杞生防科技有限公司达成“技术入股”合作签约,为枸杞病虫害防治提供了农药杀虫之外的另一种解决方案——利用蚜虫的天敌昆虫粗脊蚜茧蜂“以虫治虫”。

“这是一种更加绿色环保的生物防治病虫害方法,正好符合我们提高枸杞品质,生产绿色有机枸杞产品的需求。”宁夏枸杞生防科技有限公司总经理郝万亮说,他们一直在想办法减少枸杞种植环节的化肥和农药使用,“以虫治虫”的科研成果通过“技术入股”为企业提供了更多先进生产力。

“技术入股”是指技术持有人将其拥有的知识产权、科研成果、专利技术等作为资本,参与企业投资或与他人合作创办企业,从而享有相应的股权。在宁夏农科院植物保护研究所副所长、“粗脊蚜茧蜂繁育和应用”课题牵头人何嘉看来,“技术入股”将企业和科研机构、科研人员绑在一起,形成了利益共同体和牢固的技术联盟。

“‘技术入股’不是‘一锤子买卖’,当科研成果在应用环节出现了问题和新的需求,就倒逼我们从研发端不断纠正、调整、优化,让科研成果真正落地转化,为企业创新发展服务。”何嘉说,这种模式也有利于科研团队在设计课题之初就从解决生产端的实际问题出发,有效改善科研供给。

为了让“粗脊蚜茧蜂繁育和应用”成果获得真实有效的田间反馈,找到大面积推广应用存在的问题,何嘉的团队与郝万亮的企业在正式达成“技术入股”签约之前,就已经开始合作“养虫子”。企业在枸杞种植基地开辟了2000亩试验田,还专门建设了养虫实验室,助力科研团队完成粗脊蚜茧蜂繁育研发。

“这两年的枸杞采摘季,一批批粗脊蚜茧蜂被投放到试验田后,有效控制了枸杞蚜虫病害。”郝万亮说,除了在枸杞田里推广“以虫治虫”技术,他们公司与科研团队还计划进一步开发天敌昆虫资源,探索更多农作物病虫害的生物防治途径。

这是宁夏先行先试“技术入股”,促进农业科技成果向现实生产力转化的实践之一。作为宁夏唯一的农林科研单位,宁夏农科院聚焦当地特色优势产业发展实际,主动对接企业需求,筛选了“粗脊蚜茧蜂繁育和应用”“以种养废弃物肥料化技术体系为主的畜禽粪污处理制肥技术”和“黑果枸杞功效成分提取技术”3项科技成果,促成该院植物保护研究所、农业资源与环境研究所和枸杞科学研究所的科研团队与当地枸杞、畜牧等企业进行“技术入股”合作签约,推动科技成果与产业创新深度融合。

宁夏农科院党组书记罗成虎说,农科院将以此次合作签约为契机,力争创造一批可复制的经验做法,推动更多科研成果走出实验室,走向现代农业高质量发展的“主战场”。

今年以来,宁夏农科院已实现成果转化107项、金额1096万元,同比分别增长67%、11.4%,带动技术合同认证登记220项、金额1.36亿元,科技创新活力和成果转化积极性显著提升。在宁夏近日召开的科技大会上,宁夏农科院25项科研成果获得自治区科学技术奖励表彰,达到全区农业类获奖总数的一半以上。(记者 任玮)


【责任编辑:曹洋】
聚焦
产业调研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