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到:
链接已复制

LANGUAGES

新闻

新闻直播 要闻 国际 军事 社会 政协 政务 图片 视频

财经

财经 金融 证券 汽车 科技 消费 能源 地产 农业

观点

观点 理论 智库 中国3分钟 中国访谈 中国关键词

文化

文化 文创 艺术 时尚 旅游 悦读

国情

国情 助残 一带一路 海洋 草原 黄河 运河 湾区 联盟

首页> 产业供销>

云南省坚持统筹保护与发展——加快步伐向林草产业强省迈进

2024-02-26 14:35:39

来源: 云南日报

分享到:
链接已复制
字体:

森林是水库、钱库、粮库、碳库。科学保护利用林草资源,是保障国家生态安全、粮油安全、木材安全的关键举措,是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建立健全生态产品价值实现机制的重要途径。近年来,云南省坚持统筹保护与发展,加快推动云南从林草资源大省向林草产业强省迈进。

2023年,云南省以林长制为抓手,推动林草各项工作取得明显成效。全省林草产业总产值达4584.86亿元,同比增长26.55%,创历史新高。争取林地定额37.9万亩,创历史新高,居全国第一;全省森林资源总量持续居全国前列,林木植被碳储量达11.7亿吨,占全国的10.9%,居全国第一;有效保护38种极度濒危野生动植物,数量居全国第一。实聘脱贫人口生态护林员18.3万人,居全国第一;争取中央和省级投资119.21亿元,增发国债森林草原防火阻隔系统项目投资66.12亿元,居全国第二;草原综合植被盖度80.17%,提前实现“十四五”目标。

以绿为底厚植生态福祉

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是中国式现代化的本质要求。绿色不仅是民生福祉的必要成色,更是高质量发展的鲜明底色。

云南省充分发挥林长制统领作用,聚焦深化集体林权制度改革、森林草原防火、森林资源管护、野生动植物保护、林草产业发展等重点工作,建立巡林、督察、问题整改协同推进机制,优化林长制考核指标体系,建立重点任务清单,更好助推林草事业发展。

聚焦石漠化、干热河谷、城市面山、乡村等重点区域,全省各地精准推进国土科学绿化,全面发力最美丽省份建设。

作为国家绿色经济试验示范区确定的现代林产业基地,普洱市现有林地面积4866万亩、森林面积4530万亩,森林覆盖率达68.23%,森林蓄积量3.14亿立方米,林地面积、森林面积、天然林面积、森林蓄积量均居全省第一。

“普洱市坚持以种为先、以林为本,运用造林绿化适宜性评估成果,按照国土绿化落地上图要求,坚持政府引导与市场运作相结合,以公司化经营、公开竞标、企业承包、农户参与等模式,组织实施各类造林项目,提高造林绿化质量,科学开展造林绿化。2023年,完成人工造林任务并落地上图34.09万亩,占全省人工造林任务的28.3%。”普洱市林业和草原局相关负责人说。普洱市认真落实“把树种在群众身边”指示要求,在5个县(区)24个乡镇71个村(社区)180个村民小组的“四旁四地”,以乡土树种、经济果蔬为主,全力打造乡村绿化美化示范项目,见缝插绿种植苗木25万株,增加乡村生态绿量,改善乡村居住环境,让广大群众享受绿美生态红利。

楚雄彝族自治州林草系统狠抓各项工作落实,持续抓好林草灾害防控。“通过绘制防火卡点布防‘一张图’,进一步明确卡点责任人、责任区域和工作要求,确保卡点不漏管、不脱管。自主开发并全面推广使用符合本地实际的防火码,严格进出山林管理,强化火源管控。”楚雄州林业和草原局相关负责人介绍,在高标准组建县乡综合应急救援队伍的基础上,不断强化科技支撑,全州全面筑牢森林草原防火墙,守护绿色生态家园。

聚焦重点加速生态价值转化

发展林草产业是践行“两山”理念的生动体现,也是实现“两山”转化的重要途径。以推进林草产业提质增速为目的,以林下经济、木材加工、森林经营、森林康养等产业为抓手,我省研究出台森林资源和林地空间综合利用政策,不断壮大特色优势产业、生态富民产业、绿色经济产业,积极打通“两山”转化通道,推进林草产品精深加工和重点产业延链强链,积极打造现代林草产业。

在昭通市的小径级竹笋特色产业发展版图上,镇雄、彝良、盐津、大关等县推广竹下种植天麻和中药材,彝良、威信、水富等县(市)推广竹下种植竹荪,镇雄、盐津、绥江等县推广竹下养殖乌骨鸡,“竹产业+竹体验、竹康养”多元化发展模式逐步形成。

“我们坚持强化政策引领,按照‘大产业+新主体+新平台’的发展思路,不断提升基地建设水平。”昭通市林业和草原局相关负责人说。在提升产业化水平方面,昭通市着力强链补链,坚持“抓一抢二活三”的发展思路,引进一批国内影响力较强的竹笋加工企业,优化加工产能布局,延伸产业链条,推动融合发展。按万亩及以上村培育新型经营主体,布局鲜笋收购和初制所,5万亩及以上乡镇布局竹笋粗加工厂,易地搬迁安置点、县城周边劳动力富集区布局竹笋精深加工区,构建完整加工链。

在形成品牌化效益方面,昭通市转变营销模式,坚持走品牌化、包装化、电商化营销之路,着力提升产业效益。坚持品质向品牌转化,建立品牌创建激励长效机制,推进区域公共品牌、企业品牌创建。大关、盐津、镇雄被中国林学会分别授予“中国筇竹之乡”“中国方竹之乡”“中国赤水源方竹之乡”荣誉称号。通过数字农业示范基地建设和产品溯源设施化示范,大力推广直播带货、可视农业、直采直供,开展农—超、农—校、农—企对接,实现产品从田间地头直达厨房餐桌。

2023年,昭通市林草产业总产值超过320亿元,林下经济产值达200亿元,较2022年增长33.64%。尤其是小径级竹笋已发展成为昭通市特色产业、生态产业、富民产业,种植面积达563.1万亩。现有竹笋加工企业26家,企业有机商标7个,认证有机基地50个96万亩。实现鲜笋产量40万吨,产值100亿元,助力9个县(市)96个乡镇53万余户210万余名群众增收致富,覆盖区、主产区户均收入分别达0.2万元、1.2万元。闯出了一条生态敏感脆弱地区产业发展生态化、生态发展产业化的致富之路。(记者  王丹)

【责任编辑:曹洋】
聚焦
产业调研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