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到:
链接已复制

LANGUAGES

新闻

新闻直播 要闻 国际 军事 社会 政协 政务 图片 视频

财经

财经 金融 证券 汽车 科技 消费 能源 地产 农业

观点

观点 理论 智库 中国3分钟 中国访谈 中国关键词

文化

文化 文创 艺术 时尚 旅游 悦读

国情

国情 助残 一带一路 海洋 草原 黄河 运河 湾区 联盟

首页> 产业供销>

云南省蓄力做强“三大经济” 激活发展新引擎

2024-01-02 14:31:48

来源: 云南日报

分享到:
链接已复制
字体:

高原特色农业发展势头良好、旅游市场强劲复苏、重点工业产业快速增长;园区管理体制机制持续优化,各类要素资源向园区聚集、园区重点产业加快延链补链强链;口岸通关稳步恢复、通关效率不断提升,口岸贸易量值稳步攀升……

去年以来,云南省上下鼓足干劲,全力以赴拼经济,把壮大资源经济、园区经济、口岸经济作为推动该省经济高质量跨越式发展的重要抓手,以资源换产业,以园区聚产业,以口岸推动产业融入大循环双循环,把区位优势、资源优势转化为经济优势、发展优势,“三大经济”正成为发展新引擎,交出亮眼成绩单。

锚定“3815”目标一体推进“三大经济”

战略精准是制胜的关键。当前,云南正处于经济转型升级的攻关期、政策叠加的机遇期、后发赶超的奋斗期,大力发展资源经济、全面振兴园区经济、加快发展口岸经济,是省委、省政府在深刻分析云南比较优势和增长潜力基础上作出的重大决策部署。

找准比较优势,锚定发展着力点。这一产业发展决策,核心思路是以资源换产业,以园区聚产业,以口岸推动产业发展融入国内大循环、国内国际双循环,通过做活“三大经济”,激活综合优势,推动全省产业增动力、转方式、调结构、上台阶,加快构建体现云南特色优势的现代化产业体系。

围绕服务“三大经济”所需,云南省各级各部门用好政策工具箱,合力推动资源经济、园区经济、口岸经济高质量发展。不断延伸绿色能源、矿产资源、高原特色农业、文旅资源产业链、提升附加值,印发《云南文化和旅游强省建设三年行动(2023—2025年)》,推动旅游高质量转型升级;大力实施《云南省开发区振兴三年行动(2023—2025年)》,持续加大要素保障力度,打造优质高效服务环境,为园区经济高质量发展提供有力支撑;印发发展壮大口岸经济三年行动、《云南省口岸建设发展三年行动(2023—2025年)》《云南省智慧口岸建设总体方案》,为全省口岸建设发展制定时间表,细化施工图;出台《推动资源经济口岸经济园区经济高质量发展13条措施》,发挥教育、科技、人才在全省高质量跨越式发展中的基础性、战略性支撑作用。

举其所长,则事无不成。去年以来,云南省高原特色农业提质增效,粮食播种面积、单产、总产量均实现增长,农业投资规模继续保持全国第一;新增新能源投产并网规模达1509万千瓦,创历史新高,成为第二大电源;去年1至11月,该省共接待游客9.8亿人次,实现旅游收入1.29万亿元,创历史新高;1至10月,全省89个开发区规上工业增加值同比增长8.8%、高于全省3.1个百分点,固定资产投资增长26.9%、高于全省36.6个百分点,工业投资增长32%、高于全省10.1个百分点,其中,7个省级重点园区固定资产投资、工业投资分别占全省开发区的22%、30%;1至10月,全省口岸贸易量值稳步攀升,口岸进出口货运量3674万吨,同比增长42.1%,进出口货值1833.2亿元,同比增长9.4%。

省委十一届四次全会强调:要一体推进资源经济、园区经济、口岸经济,加快沿边产业园区和国际口岸城市建设,积极承接产业转移,抓实传统产业改造升级,推动新兴产业集链成群,坚决打赢经济转型升级攻坚战。

省发展改革委相关负责人表示,省委、省政府坚持一体推进“三大经济”,能源、有色、高原特色农业、旅游等传统资源优势进一步发挥,绿色铝硅、新能源电池、新材料、先进装备制造、生物医药等重点产业加速向园区集聚,现代物流和外向型产业将为全省经济发展提供新的活力。

强基固本塑造高质量发展新优势

从绿色能源到高原特色农业,从生物资源到文旅康养,得天独厚的资源优势成就了云南,更是后发赶超、加快发展的最大本钱。

盘活资源、深挖优势,实现资源高效利用,是该省构建现代化产业体系的坚实支撑,也是实现高质量发展的必由之路。云南省系统谋划、科学布局,大力推进以资源换产业、以资源换市场、以资源换技术,着力提升资源经济绿色化、数字化、开放发展水平,资源之“势”逐渐转化为产业之“能”,有效助力全省经济发展。

火电、新能源合计增发294亿千瓦时,有力补齐水电减发缺口,新增投产新能源装机突破1500万千瓦、是2022年全年的10倍;硅光伏、绿色铝、新能源电池等产业强势崛起,以硅光伏、新能源电池为代表的电子行业成为第四大支柱行业;“绿色云品”矩阵逐步形成,茶叶、花卉、坚果、咖啡等特色产业种植规模和产量稳居全国第一,一大批“云系”“滇牌”农特产品走出大山、走向世界;2023年,旅游市场强劲复苏,全省接待游客数量和旅游收入创历史新高,分别是2019年的130%、127%,旅游业从“门票经济”“观光经济”逐步向综合消费经济转变,“有一种叫云南的生活”成为世人向往的“诗和远方”。

发挥园区经济发展主阵地、“强磁场”作用,云南省大力实施开发区振兴三年行动,创新开发区体制机制,推动重点产业延链补链强链,打造优势产业集群,着力引进和培育市场主体,建设一流的营商环境,全面提升开发区能级和水平。

去年以来,全省89个开发区规上工业总产值占全省的比重超过75%,发展规模和质量不断提升,对全省经济发展的带动作用进一步增强。开发区吸引制造业投资的引领带动作用越发显现,全省引入总投资10亿元以上的项目超过80个。绿色铝、绿色硅、新能源电池、生物医药、新材料、先进制造等重点产业加快向重点园区集聚。

在昆明,安宁产业园区狠抓产业发展、招商引资和项目建设,化工、新能源电池产业集群初步成形,新能源电池产业集中度从不足1%提高至10%;在文山,砚山产业园区依托“链主”企业逐步延伸绿色铝产业链,绿色铝产业集中度达到88%,综合产值同比增长20%;在曲靖,工业产业园区在全市布局,以曲靖经开区和曲靖高新区为抓手,硅光伏、新能源电池等产业强势崛起;在楚雄,禄丰产业园区硅光伏、绿色钛初具规模,硅光伏产业集中度接近70%。

在河口、磨憨、瑞丽,沿边产业园区建设风生水起。立足资源禀赋、产业基础和开放潜力,我省重点打造3个沿边产业园区,同步建设昆明承接产业转移园区支撑区,形成“三极引领、一芯支撑”的园区分工协作、错位承接、联动发展格局,沿边产业园成为一体推进资源经济、园区经济、口岸经济的有力抓手,为全省经济发展注入“强心剂”。

内外融合服务构建开放新格局

中老铁路动车穿山越岭,满载货物的车辆川流不息,来自世界各地的游客穿梭来往。地处中老铁路、昆曼公路关键节点的磨憨口岸,是我国通往老挝最大的国家级铁路口岸,也是通向东南亚国家最便捷的陆路通道之一。

随着“一带一路”倡议的不断深化、中老铁路的开通运营以及昆明市托管磨憨镇等多重机遇叠加,磨憨正依托中国老挝磨憨—磨丁经济合作区建设,引培聚集国际商贸、加工制造、现代物流等产业,加速口岸经济由“通道经济”向“产业经济”转型,曾经的边境小镇正在成长为现代化国际大口岸。

当前,云南省加快建设我国面向南亚东南亚辐射中心,口岸作为连接国内国际两个市场、两种资源的关键节点,对于融入“一带一路”倡议、服务和构建新发展格局尤为重要。

云南省一体推进口岸功能提升、口岸经济发展、口岸城市建设,积极推进通道平台大融合、贸易大提升、口岸经济大发展。全省已形成以昆明国际枢纽口岸为核心,以磨憨、河口、瑞丽重点枢纽口岸为龙头,以清水河、猴桥、天保、关累港物流节点口岸为支撑,其他普通口岸和边民通道协同发展的“1+3+4+N”口岸发展布局,口岸承载力、带动力、辐射力不断提升。

随着综合交通网的不断完善,一条条黄金通道贯通东西,一趟趟国际班列驶向终点,以口岸为流量入口,物流、人流、信息流、资金流、技术流等要素交汇叠加,区域发展新活力不断激发,口岸经济成为云南经济新增长点。

为进一步提升通关效率,破解跨境运输通道通而不畅等问题,云南省以新一代信息技术赋能口岸经济,在全国率先开展智慧口岸建设,以磨憨、河口、瑞丽等口岸为试点,开展基础设施提升和智慧化改造,实现口岸运行状态可视、可管、可追溯,大大提升了运行通关效率。磨憨口岸平均日通关量增长至900辆次,磨憨口岸、河口口岸平均通关时间缩减超过一半,为全国智慧口岸建设贡献了云南方案。

围绕壮大口岸经济,云南省加快口岸建设,将用3年时间在优化布局、基础设施、通关能力等方面发力,做强口岸产业,加快打造面向老泰马新、面向越南、面向缅甸3个方向的口岸群和航空口岸群,努力形成“口岸+通道+城镇+产业+物流”协同联动发展格局。

勇担新使命,奋进新征程。省委经济工作会议号角吹响,全省上下将锚定“3815”战略发展目标,形成推动经济转型升级的强大合力,坚定信心、乘势而上,不断积蓄“三大经济”新动能,推动全省经济发展再上新台阶。(记者 段晓瑞  段毅)

【责任编辑:曹洋】
聚焦
产业调研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