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到:
链接已复制

LANGUAGES

新闻

新闻直播 要闻 国际 军事 社会 政协 政务 图片 视频

财经

财经 金融 证券 汽车 科技 消费 能源 地产 农业

观点

观点 理论 智库 中国3分钟 中国访谈 中国关键词

文化

文化 文创 艺术 时尚 旅游 悦读

国情

国情 助残 一带一路 海洋 草原 黄河 运河 湾区 联盟

首页> 产业供销>

“土疙瘩”焕发新“薯”光——科技助推重庆彭水县甘薯产业高质量发展

2023-12-14 11:23:37

来源: 农民日报

分享到:
链接已复制
字体:

在重庆市彭水县石柳乡正洞坪村村民罗云容的甘薯种植基地里,一个个体态饱满、色泽鲜亮的甘薯被一一挖出,放眼望去,田里一片繁忙。罗云容是彭水县的甘薯种植大户,伴随着丰收的喜悦,她笑着说:“今年我种了300多亩,通过专家的指导,今年红薯长势不错。我一直没得闲,还请了附近的村民来帮忙一起挖。”

在彭水县,这是国家甘薯产业技术体系科技帮扶结硕果的一个缩影,也是武陵山区农民在科技帮扶下,通过种植“土疙瘩”甘薯走上致富路的真实写照。

深入调研,精准帮扶续新篇

彭水县地处武陵山腹地,山高坡陡、土地瘠薄,不少农作物种下去产量低、品质差。甘薯,是一种耐旱、耐瘠,适应性强,增产潜力大,综合利用价值较高的作物。除作主粮外,也是食品加工、淀粉和酒精制造的重要原料,根、茎、叶又是优良的饲料,它的生长不挑土地、不怕干旱、不惧寒冷,只要有一点阳光和水分,就能茁壮成长。

早在2003年,彭水县就把甘薯产业作为全县的主导产业来抓,取得了一定实效,但存在甘薯品种更新换代慢、种植技术不到位,甘薯在质和量上不能满足加工需要等短板。

“以前我们这里每家每户都种植红薯,但那时的品种差、产量低,只用来喂猪,挣不到钱。”罗云容说。

为保障甘薯产业健康可持续发展,2022年,国家甘薯产业技术体系成立了科技帮扶彭水工作组,走访彭水多个乡镇,深入开展彭水甘薯产业调研,了解甘薯产业发展现状,梳理技术需求,并多次对主要产业基地进行土壤质量与安全检测取样分析。通过深入调研,专家发现影响彭水甘薯生产主要有甘薯品种老化、种植效益低、品牌缺乏、产业链条短等问题。

“我们要用科技力量保障彭水甘薯产业高质量发展,让彭水甘薯这一老产业续写新的篇章。”国家甘薯产业技术体系重庆综合试验站站长、西南大学教授傅玉凡介绍,“我们联合万州综合实验站,制定了《国家甘薯产业技术体系乡村振兴科技帮扶(彭水)工作实施方案(2022-2025)》,重点是产业建议、品种筛选、技术引进、科技服务等工作。”

选育良种,助乡亲增收致富

甘薯增产增收离不开科技的支撑与助推,其中,选育良种至关重要。

作为彭水县主导产业之一的甘薯,过去品种多为传统地方品种,存在产量和淀粉产出率不高等问题。“以前是老品种居多,良种覆盖率低、商品率低、高产食用技术到位率低。”该县农业科技推广中心副主任罗启燕介绍。

专家组果断决定从品种入手。针对甘薯育苗技术落后、品种退化、脱毒种薯(苗)繁育欠缺等问题,专家组结合当地土壤特质,重点推动高淀粉品种更新换代,对接当地9家合作社,开展高淀粉品种“渝薯27”“彭苏6号”对比筛选实验与示范。通过与当地主栽淀粉品种“商薯19”对比,淀粉含量和淀粉亩产量均比“商薯19”要高。

“换成高淀粉新品种后,同样面积的土地,收益增加不少。”平安镇国旭蔬菜种植合作社理事长李国旭给记者算了笔账,“以淀粉1万元/吨单价计算,1亩分别增收1383元和940元。这些都是实实在在的效益嘛!”

为开拓甘薯产业新方向,专家组还积极组织引进加工型品种在郁山镇钟鼓村、石柳乡正洞坪村开展展示实验。

郁山镇登权红薯种植专业合作社理事长田美琴介绍:“现在爱吃烤红薯的人多起来了,听专家的建议,我栽了鲜食品种,比如‘烟薯25’‘万薯10号’。我忙不过来,还得请邻里乡亲帮忙,帮我种红薯、管红薯,劳务费是一天100元,挖红薯的酬劳是一斤0.15元。”

据介绍,专家组还紧紧围绕高产创建,大力推广甘薯与油菜轮作、甘薯与玉米套作等种植模式,推广运用病虫害综合防治等技术,积极推进甘薯耕、种、收全程机械化试点,提升甘薯产业的比较效益。

科技赋能,产业价值再提升

“科技兴农”“科技兴薯”的追求和实践,持续强化着国家甘薯产业体系科技人员的科技意识,同时也指明了彭水“提产保质、延伸链条”的产业振兴路。

“甘薯全身是宝,它的藤可以做饲料,也可以做菜用,薯块部分除了可食用,也可以做饲料,还可以做加工产品用。”国家甘薯产业技术体系万州综合试验站站长张兴端介绍,“甘薯深加工成粉条、制成果脯等高端农产品可增值10倍以上。”

在郁山镇龙须晶丝苕粉厂产品展示区,以晶丝苕粉为主的十多类红薯产品摆满货架,令人目不暇接。

企业负责人葛先萍说,随着顾客的需求越来越广泛,企业的产品研发也更加丰富。把一个个小红薯运进工厂,将一件件方便粉丝送到消费者手中,小红薯瞬间变得“高大上”。

“以前只是传统的加工,红薯的价值没有完全挖掘出来。要提高红薯的‘身价’,必须要做好精深加工。”葛先萍说,“红薯从种植到深加工利润是40%,一斤能赚10元。除了皮,基本上都可以利用。”

在彭水县,像葛先萍这样的深加工企业不在少数。彭水县副县长彭小勇说:“近年来,随着彭水甘薯产业的不断发展壮大,不少从事红薯精深加工的龙头企业在抓好传统红薯粉加工的同时,不断研发新产品,增加红薯附加值。红薯被加工成粉丝、薯片、薯干、饼干等产品远销英国、韩国等国家。”

“要把甘薯产业拉长拉宽,建强‘链主’、建优‘链条’、带富农民。”国家甘薯产业技术体系产业经济团队成员徐雪高说,“必须要培育一批创新能力强、市场拓展力强、综合实力强、带动作用强的农业头部企业,建设标准化原料基地、发展精细化加工、搭建体系化物流、开展品牌化营销的全产业链条,不断完善产业链利益联结机制,让农民更多分享全产业链增值收益。”(记者  骆玉兰)

【责任编辑:曹洋】
聚焦
产业调研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