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到:
链接已复制

LANGUAGES

新闻

新闻直播 要闻 国际 军事 社会 政协 政务 图片 视频

财经

财经 金融 证券 汽车 科技 消费 能源 地产 农业

观点

观点 理论 智库 中国3分钟 中国访谈 中国关键词

文化

文化 文创 艺术 时尚 旅游 悦读

国情

国情 助残 一带一路 海洋 草原 黄河 运河 湾区 联盟

首页> 产业供销>

贵州毕节:乌蒙山水秀 旅游促振兴

2023-12-14 11:23:14

来源: 中国网

分享到:
链接已复制
字体:

山川如黛、水似碧玉、万象欣荣、瓜果飘香……初冬时节,乌蒙大地依然锦绣如画。这是大自然的馈赠,更是毕节奋发有为书写的收获。

近年来,毕节市围绕打造“国际知名山地康养度假旅游目的地”目标,以“洞天福地·花海毕节”为形象品牌,深化旅游融合发展,积极整合资源,完善配套设施,升级景区业态,向市场提供中频次、高附加值新旅游产品,不断提升旅游产业影响力和核心竞争力,全面释放旅游消费潜能,构建全域旅游新格局。

资源整合,从“景致”变“精致”

初冬,走进山环水抱的百里杜鹃彝山花谷景区,花开成海的粉黛乱子草,如彩霞氤氲似云纱飘逸,创造了秋天最浪漫的童话。游客沿着花间小道,漫步而行,赏花、拍照……

百里杜鹃彝山花谷景区

“赏花拍照累了,还可以泡美美的温泉,体验帐篷酒店,特别惬意!”作为百里杜鹃老朋友的贵阳游客柳熙瑶表示:“彝山花谷不仅风景美,体验的也很多;夜晚清幽,值得住下来好好享受。”

黔西游客肖磊带着家人来体验温泉项目,他说:“在这里不仅可以泡温泉,还可以看书、参加亲子体验项目。”

据景区工作人员介绍,百里杜鹃景区立足“花期之外、花区之外”,不断突破发展瓶颈,积极促进旅游业态从单一的观光游向复合型的康养度假游转型,大力发展温泉酒店、温泉民宿、露营、花卉观光等旅游产业,推进康养和旅游融合发展,提升服务质量,逐步形成旅游“淡季不淡”的新格局。据悉,今年1至9月,百里杜鹃管理区接待游客641.61万人次,同比增长54.16%。

从“一花引领”到“花开满园”。今年以来,毕节市充分发挥百里杜鹃、织金洞双5A景区“特意性”资源,围绕双5A精品旅游带,整合百里杜鹃赏花休闲、织金洞喀斯特地质研学、平远古镇美食休憩、乌江源百里画廊峡谷观光、夜游金街美食、奢香古镇文化体验等业态,创新打造适应市场需求的旅游产品,让赏花、研学、露营及夜游、美食等“潮流”相结合,不断提升游客旅游体验。

今年1至8月,全市接待游客6210.6万人次,实现旅游综合收入627.5亿元,分别同比增长26.8%、35.5%,游客人均花费达1010元。

文化赋能,从“传统”到“时尚”

虽然位于城区繁华地段,但走进织金平远古城的游客总会不由得放慢脚步。品尝纯正地道的织金本土美食,在皂角米、竹荪、南瓜等农特产品拼凑出的鲜明色彩中寻找乡愁,走进蜡染、刺绣馆体验非遗魅力,欣赏一场沉浸式情景表演+互动的体验.....充满历史古韵和人家烟火悠闲旅游体验,让不少前往百里杜鹃、黄果树瀑布等景区的游客将平远古城列入行程中。

化屋村

作为以织金老传统建筑为原型打造的古城街区,依托丰厚的人文历史资源,建设蜡染刺绣体验馆、文创馆、宝桢故里博物馆、国学艺术馆等文化展示空间,不断丰富夜游、夜食、夜购、夜宿、夜娱等文旅消费业态。继入选贵州19个省级旅游休闲街区、被评为省级夜间文旅消费集聚区之后,织金平远古城又被列为贵州省文旅融合创新示范项目,自2019年试运营以来,平均年接待人数约百万人次。

从“一城蝶变”见”全域华章”。今年以来,毕节市以创建“黔西北文化生态保护区”为依托,推动文化赋能高质量发展。充分发挥文化凝心聚力、育人铸魂的重要作用,丰富文化产品常态化供给,推进文化活动进景区,实现旅游旺季驻场演艺常态化,推动文化赋能旅游高质量发展。

成功举办九届乌蒙文化旅游周·文化艺术系列大赛。音乐作品《守望·撒麻》荣获群众文艺领域政府最高奖——“群星奖”;在杜鹃花期推出《索玛花开》,在平远古镇推出毕节首部沉浸式演出剧目《盛世古今》,逐步推进旅游旺季驻场演艺常态化。

今年暑期,依托彝族文化,策划系列火把狂欢季线上线下活动,以县县“花开并蒂”的方式形成联动效应,全面覆盖火把节精神,延申火把内涵,吸引上千万余人关注,有力塑造了彝族文化IP,探索了文旅融合路径。

同时,结合“三下乡”演出,推进文艺演出进景区补强公共文化服务基础设施,推进市美术馆立项建设,实施新型城市公共文化空间和“城市主题书房”项目。推动赫章可乐遗址考古发掘项目纳入国家计划,谋划世界文化遗产申报工作。

着力推动长征国家文化公园建设,第一期、第二期项目顺利推进;推动打造了七星关鸡鸣三省、黔西大关盐号、黔西丘林村、纳雍枪杆岩等一批红色旅游景区,丘林村、枪杆岩村入选贵州首批10个“最美红军村落”。钱壮飞烈士陵园入选“建党百年红色旅游百条精品线路”中的“红色贵州·雄关漫漫”精品线路。

乡村振兴,从“共建”到“共富”

连日来,黔西市新仁苗族乡化屋村“船老板”尤荣学忙得不可开交。“周末和节假日游客是最多的时候,这样的一个来回在旅游旺季一天要跑六七次,淡季也有三四次。”据尤荣学介绍,依靠在江面上摆渡游客,每年收入轻松超过10万元。

平远古镇

悬崖之下,苗歌悠扬。毕节市黔西市新仁苗族乡化屋村,是真正的“悬崖下的村寨”这几年,化屋村旅游产业蓬勃发展,村民收入节节攀高,乡村振兴劲头十足。

依托山水生态优势和民族风情,化屋村大力推进农文旅融合发展,村民开起民宿、农家乐,旅游带动黄粑、黄姜、黄牛、苗绣等产业蓬勃发展,依托旅游开发的康养产业也生根发芽。

“目前全村已发展农家乐34家、民宿19家,建成同心广场移动小木屋23座,建成投运游船服务中心、星级旅游厕所等,旅游基础持续完善,旅游业态不断丰富。”化屋村党支部书记许蕾介绍,近三年来,化屋村累计接待旅客92万余人次,实现旅游综合收入3亿元。

从“三省红都”七星关到“中国珙桐之乡”纳雍,从“中国核桃之乡”赫章到有“喀斯特博物馆”之称的织金,还有大方、威宁……在毕节各区县,众多像化屋村这样的偏远山村,已旧貌换新颜。

近年来,毕节将旅游作为“活一方经济、富一方百姓”的朝阳产业,围绕全省旅游产业化“两大提升四大行动”核心任务,以景区带动乡村经济发展,大力推进乡村旅游,盘活乡村闲置资源,带动餐饮、住宿和农业产业等发展,推出一批乡村避暑度假系列精品,拓宽群众就业渠道,打造和美乡村产业高质量发展的新增长极!

大美毕节,美美与共。雄奇壮美的乌蒙山水,踩着高质量发展的鼓点,必将再迎旅游产业大发展的春天。(毕节文旅局供稿供图)

【责任编辑:曹洋】
聚焦
产业调研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