考出10名博士 山东临沂这个小山村成为“秀才窝”
一座小山村考出10名博士,让山东省临沂市莒南县坪上镇李家洼子村成了远近有名的“凤凰窝”。穷山村为何实现了“富教育”?外界目光频频聚焦,带着好奇与疑问,我们来到远近有名的“秀才村”--李家洼子村,一探究竟。
大学生成为村庄的新名片
李家洼子村位于临沂市莒南县坪上镇东北部,北邻大山,南依绣针河,是一个人才辈出的小村庄。全村共两百余户,不足七百人。根据该村党支部书记李贤勇的统计,自90年代初至今,已考出博士研究生10人,硕士研究生19人、本科生63人,专科生70人。全村累计培养大学生160多人,在这里考入双一流、211和985大学也不足为奇。根据有关统计资料显示,目前中国所有毕业的博士约100万左右,占全国人口的万分之七,且多数集中于大中城市。而李家洼子村是一个经济落后的小村庄,博士比例达到万分之140多,比平均值高了20多倍。
“家家户户都有大学生,村民们都引以为荣,这是新时代李家洼子村的新名片。我们村大学生,有的在国家级科研中心当博士,有的当大学二级教授,还有的在海外做中国文化的传播者。”该村党支部书记、村委会主任李贤勇谈起村里的教育时,侃侃而谈,神采飞扬,目中带光。一个偏僻的小山村,究竟有着什么神奇的育人秘方?
知识改变命运成为共识
一切成功绝非偶然,小山村里自带教育基因。据《李氏族谱》记载:“明崇祯十七年(1644年),李札族自莒州东南乡泉子头迁居上洼子。”李姓将村庄建在岭坡上,村北有一片洼地,故名上洼子。后因李姓居多,于清初改称李家洼子。村内祖碑墓志和祖谱明确记载,建村祖人李札为皇清岁进士。
岁月经年更迭,唯独这丝血脉未改。根据李贤勇介绍,李家洼子村第一个大学生,是1984年夏天,在高二就冲刺考入潍坊医学院的李永。“当时他才17岁,为梦想而搏,他决定跳级高考,并顺利考入大学,如今已成为当地远近闻名的内科专家。”李贤勇说,李永的这一冲刺行为,大大激发了村里有才华有理想有抱负的有志青年。从此以后,村里孩子接二连三考入大学。
李平在1998年滨州医学院专科毕业后,不服输不认命,辞去本已稳定且令人羡慕的医生工作,再次寒窗苦读。他先后完成本科、硕士研究生和博士研究生的学历晋升,如今在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潜心科研工作。李平博士堪称李家洼子学子们不断追求进步,永攀科学殿堂的典范。
该村李波1997年中专毕业后,常年在地质队从事野外测绘工作。他深感学历低的劣势,不断进修学习,先后完成专科、本科和研究生的学历再造,如今已成为一名正高级工程师,也再次续写了该村学子们不甘落后,勇于进取的拼搏精神。
“不比吃、不比穿,就比谁学习好”。李家洼子村自八十年代出现第一个大学生以后,到现在平均每家几乎都有一个大学生。上学深造,教育成才已深植于每一个人脑海。树人就是最大实事,重视读书是所有家庭的共识。在过去八九十年代,有的困难家庭即使生活举步维艰,砸锅卖铁也得供孩子上大学读书。在这个村里,父子、兄弟、姐妹、夫妻……同为大学生的也很多,已成为村里一道亮丽的风景。
带着梦想再启航
不吃学习的苦,必定要吃生活的苦。朴实普通的村民们心里明白:要拔除穷根,改变现状,跳出农门,唯一的出路是让孩子考上大学。
“不比谁家的钱多,谁家房子好,就比哪个家族出的大学生多。”李贤勇说,村里这家出了大学生,另外的家长就感到压力,逼迫自己在教育上舍得投入,鼓励孩子上学深造,然后逐渐就形成了一种氛围。再穷不能穷教育,每一个家庭如此,一个村庄也自然如此,育人“秘方”不言而喻。
该村正是有着“家家崇尚学习,人人读书为荣”的优良传统,改变了一个又一个农村学子们的命运。
一个个闪光耀人的名牌大学,一个个不同凡响的农门学子,一组组值得骄傲的数字,使李家洼子这个昔日默默无闻的小山村,成了远近有名的“状元村”“博士村”。一代代学子们,也用一个个鲜活的例子书写着跳出农村、报效祖国的动人故事。
在他们的感染和带动下,李家洼子村重视教育的蝴蝶效应慢慢产生了,鼓舞着更多的学子怀揣梦想,寒窗苦读,奋发图强,不断续写着学习改变命运、知识成就未来、进取报效国家的精彩新篇章。(李先波 李先彩 文/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