贵州思南:产业联动硕果丰
蜜柚基地上人头攒动、肉牛园区内热闹非凡、古寨景区里欣欣向荣……
近年来,贵州思南县板桥镇立足镇情实际和发展现状,因地制宜加速乡村特色产业发展,从“一棵树、一头牛、一处景”着眼,走好特色产业联动兴旺路,一个个独具特色的产业正在板桥蓬勃发展,产业融合联动硕果颇丰。
蜜柚结出“黄金果”
金果挂满枝,柚香飘千里。入冬以来,在板桥镇的连片柚园里,金黄的蜜柚缀满枝头,空气中弥漫着沁人心脾的柚香。
挂果的蜜柚。
走进燎原村蜜柚采摘基地,工人们正在绕树而动,把一棵棵蜜柚摘下树,看着金灿灿的柚果,村民们心里乐开了花。
据悉,该镇依托财政衔接资金,累计发展红肉蜜柚产业近9000余亩,“苦心人,天不负。”蜜柚种植收效虽然周期较长,在通过漫长的精心经营下,已经悉数结出累累果实,2023年挂果面积达3000余亩,预计产量300万斤左右。经过多年的摸索学习,昔日的空山变成了如今的“金山”,打造出了一个思南县最大规模的柚子种植基地。
群众正在分拣蜜柚。
如何打响蜜柚的品牌,该镇还致力于在提升蜜柚质量上求突破,2016年板桥红肉蜜柚获得无公害产品证书,2017年通过绿色食品认证,2017年注册“郝家湾·红肉蜜柚”商标,2019年成功申报为“省级农业园区”,正是有这样的品质保证,2022年,板桥蜜柚种植基地被成功认定为粤港澳大湾区“菜篮子”生产基地,开始飘香千里。
种得好,更要卖得好。在石庄田村蜜柚仓储房,一堆堆蜜柚摆放在库房,工人们正在将一个个蜜柚打包、分拣,经过洗果机清洗干净后,经履带传送装车发往福建忠农工贸有限公司。
据悉,2023年来,该镇围绕铜仁市“强村富民”三年行动计划目标任务,率先在全县成立强村富民新型农村集体经济专业合作社联合社,由联合社统筹统一蜜柚管理管护、统一品牌、统一销售,有效优化组织形式、整合资源配备,实现发展成果共享、发展风险共担。2023年预计联合社创收45万元以上,年均带动3000余人次就近务工就业,群众年均增收1000元以上,板桥蜜柚已然成为群众致富的“金果果”。
肉牛养出致富路
“哞……哞……”,走进板桥镇肉牛养殖园区,便能听到此起彼伏的牛叫声,标准化牛舍整齐划一,一头头骨骼粗壮、肌肉丰满的西门塔尔牛,正在悠闲地吃着草料。
肉牛。
饲养员精心照料着这些等待出栏的肉牛,它们可是壮大村集体经济的“钱袋子”。喂养肉牛的饲草料全部来自周边牧草种植基地,务工人员也是周边的村民,形成了种养结合的循环农业模式,有效拓宽了村民的增收致富渠道。
去年8月以来,该镇紧紧围绕县委“一主两辅”产业发展目标,用好用活“塘厦组团”帮扶资金,积极争取500余万元新建养殖场3个,引进大户新建养殖场3个,推动肉牛养殖园区建成并投入运营,目前养殖园区共上栏肉牛800余头。
肉牛园区的建成投产,也为当地村民提供了就业岗位,有意愿的村民可以在家门口务工挣钱,目前养殖园区可提供就业岗位20余人,后屯社区王国莲便是肉牛养殖场用工岗位的受益者。“去年8月中旬,我被聘为饲养员,月工资3000—4000元,如果饲养好效益好,还可以拿到提成。”王国莲说道。
建成的肉牛园区。
在推动肉牛养殖圈舍建设的同时,该镇还积极谋划配套牧草种植和牧草加工,2022年在板桥社区、后屯社区、朝阳村、郝家湾村累计发展牧草种植1200余亩;2023年在水淹坝村、石庄田村、和平村新增牧草600亩。
板桥镇党委书记肖勇表示,我们将按照“政府引导、企业带动、集体经济养殖”的思路,带动更多农户参与养殖,进一步扩大养殖规模。为此,我们计划后续修建饲草加工、有机肥处理等配套畜牧项目,有效利用周边养殖场和饲养棚圈所产生的粪污,通过加工利用将其变废为宝,形成种养结合的循环发展模式。
景区吃上“旅游饭”
清晨的郝家湾,云雾缭绕,儿童嬉戏于巷道之间,一缕缕炊烟升起,思绪仿佛回到了儿时……
清晨的郝家湾。
天刚蒙蒙亮,居住在郝家湾古寨的郝文昌便在准备腊猪脚迎接中午来的客人了,他说,近几年郝家湾景区变化很大,也越来越漂亮,我们居住得也舒服,游客也越来越多,光是接待游客就餐,一年至少能挣几万块钱。有时候接待游客量大增,店里忙不过来,就从村子里请临时工帮忙,支付他们劳务费。
千年屯垦情,魅力郝家湾。走进郝家湾古寨,可见山谷盆地间绿树掩映着一片片银色的石头建筑的世界。那便是郝家湾人用岁月的钢凿打造的赖以生存的自由空间——屯堡村寨,整个古寨被人工砌筑成长约800米的S型沟渠穿寨而过,依山傍水建造的一道道石巷、一栋栋石木结构的房屋,错落有致,连片成趣。
“我觉得这里真的很不错,有古色古香的清代民居,还可以在这里开展家庭式聚会、团建等联谊活动,配套设施也比较齐全,景区又大,适合一家人或者几个朋友一起来游玩。”在郝家湾景区里,正在游玩的游客说。
郝家湾古寨是一个以郝姓为主、居住着150余户人家的自然村寨,距今已近600年历史。始建于明景泰年间的郝家湾古村,源于郝氏先祖自山东省宦游镇入黔平乱,取名郝家湾。清道光年初,后裔郝朝相从镇远府“文林郎”衣锦还乡,以风水堪舆的理想兴建宅邸,组织族人,按照“八卦阵”布局以及传统风水学精心营建村寨,形成了至今仍保存完好的郝家湾古文化景观。
古寨在1988年被列为县级文物保护单位,2013年被评为“国家AAA级旅游景区”、被列入“第二批中国传统村落名录”,2013年被列入省级生态示范村、省级乡村旅游示范点。
“我们有腊猪脚和土鸡、土鸭,还有各式农家小炒,各位想吃点什么?”在甩神广场边上的星湖农家乐里,老板正热情地招呼着客人。寨子里的刘兴德看着大家吃上“旅游饭”,便把自己的老宅子改成了农家乐,这两年收益也不少。“我家农家乐是自己设计的,郝家湾很漂亮。所以我们生意好,光是接待游客吃饭,一年就可以挣五六万块钱。”刘兴德说,每逢节假日,村里所有的农家乐全部爆满,一波接着一波,“旅游饭”让大家把日子过得有滋有味。
为切实推动郝家湾景区旅游产业高质量发展,该镇积极探索文旅融合发展之路,在2016年争取实施了郝家湾旅游扶贫基础设施建设项目,主要建设了核心功能区和景观打造区,致力于打造1小时100公里旅游圈。
“我们寨子里面的人要齐心协力,现在景区完善得这么好,我们可以把各家的特色拿出来,搞土特产、农家乐。”在郝家湾寨子里,一场别开生面的群众会议正在召开。
景区建设完善后,如何带动村民增收?该镇近年来积极组织群众培训,通过群众会、院坝会等方式开展旅游政策宣传,广泛征求村民对景区发展的意见,增强群众发展旅游产业的意识和能力,让村民成为景区发展的带头人、主人翁。
目前,景区里已开办14家农家乐,建成可容纳600余个车位的停车场,出租景区大门口门面6间,农家餐馆经营主体每年户均收入超过6万元,古寨里的村民也因此吃上了“旅游饭”。
村美民和产业兴,产业联动结硕果。如今的板桥,正乘着产业融合联动的东风,在乡村振兴的道路上发生蝶变。(文天强 文/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