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到:
链接已复制

LANGUAGES

新闻

新闻直播 要闻 国际 军事 社会 政协 政务 图片 视频

财经

财经 金融 证券 汽车 科技 消费 能源 地产 农业

观点

观点 理论 智库 中国3分钟 中国访谈 中国关键词

文化

文化 文创 艺术 时尚 旅游 悦读

国情

国情 助残 一带一路 海洋 草原 黄河 运河 湾区 联盟

首页> 产业供销>

岩茶非遗传承人游玉琼:我有责任把祖宗的手艺传给后代

2023-10-07 15:43:32

来源: 新华网

分享到:
链接已复制
字体:

她,出生于武夷岩茶的核心产区星村,从小伴着茶香长大。

她,17岁入行,师承大红袍制作技艺非遗传承人陈德华。

历经三十几年,她对岩茶的制作、品种、山场洞若观火。

2006年,首批国家级武夷岩茶(大红袍)制作技艺非遗传承人中,她作为唯一的女性,脱颖而出。

她叫游玉琼。

她常说,“我有责任和义务,要把这门祖宗的手艺传给后代。我要让这门传统的手艺走出山外,让现代人看到它,欣赏它,赞叹它。”

她成长于岩茶圣地——星村

山路蜿蜒曲折至武夷山星村。

星村镇,被称为“武夷岩茶第一镇”,位于武夷山市西南麓,现有茶山面积5.3万亩,大小茶厂1000多家,年产武夷岩茶5万担,占武夷山茶产业1/3,是武夷山产茶重镇。

对游玉琼而言,制茶首先源于祖辈遗传的记忆。

游玉琼的爷爷与外公,是星村远近闻名的制茶手艺人。

在游玉琼的记忆里,小时候外公做红茶,在一旁玩耍的她,有时候会帮着大人们抖茶。年幼的她,每次都会把茶抖的很均匀。

父亲游永生,是武夷山最早从事茶叶生产的茶人之一,他还是星村的老村支书。

1985年,为增加村里的财政收入,游永生带头复兴当地岩茶产业,承包下一个茶厂。

年幼的游玉琼就已经暗下决心,一定要学会制茶,有一天要帮到父亲。

她泡进茶厂钻研岩韵

1985年,这个17岁的姑娘就走进了茶厂,成为茶厂里第一个女员工。她想正式拜师学艺,按照一个年轻姑娘的理解,她郑重穿上裙子、高跟鞋,去找师傅。师傅看了她一眼,说:你是来当千金小姐,还是来学做茶的?

这是17岁的游玉琼学到的第一课。

游玉琼说,“学习制茶的最重要认知,即茶是有生命的存在”。

“做青,是一个‘死去活来’的过程。摇青,换醒了茶的生命,摇一摇,它先活起来,再一摇,才会有香。我每天都在感知茶的变化。有时候,你以为自己闻到的茶香出来了,但或许只是假象。制茶,靠的是一步步扎扎实实的经验。”

“植物艺术家”

“制茶入门,需要3-5年。前3年是学徒,要了解整个做茶的流程。想要非常熟练,至少还再需要两三年。”游玉琼从内心亲近茶。她和茶在一起,创造出各种茶品,她和茶独特的情感链接与日俱增。

游玉琼说到茶,每一句话,都倾注了满心的情感。她说,自己是个“植物艺术家”。

“茶叶如同自己的孩子。鲜叶要变成什么样子,交到手里的那一刻,我就要开始规划了。刻意的雕琢,出不了真正的艺术品。我要做的茶叶艺术,可以是自然的,纯粹的,美好的,大众的,让人能够最大程度得到精神的满足。”

传承,也要有自己的个性

她传承传统的制茶技法,但对“传统”也有着自己态度。“我认定的传统制茶,是奇妙的,是变化的,是能够引导人不断创新的一种规律。我有责任和义务,把这门祖宗的手艺传给后代,把这门传统的手艺推出山外让现代人看到它,欣赏它,赞叹它。”

传承的同时,游玉琼并没有忘记创新。

岩茶的味道太霸气,涉茶未深的人很难接受。这个问题,引发了游玉琼对制茶工艺的创新摸索。她思考的是,如何通过改良岩茶的传统工艺细节,让成品茶既有岩骨花香,更有滋味甜醇。

她去请教福建农林大学、浙江农业大学的教授。在请教与交流中,游玉琼分析山场和品种特点,逐渐掌握了改进方法,在岩茶工艺中,将走水和焙火的时机拿捏得恰到好处。

从传承人到“掌舵人

游玉琼是首批武夷岩茶(大红袍)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里唯一的一名女传承人。了解她的人知道,她特别吃苦耐劳,几乎一年365天的时间全“泡”在茶里。“没有什么事情比做茶更让我有兴趣。除了陪家人出去,我就愿意扎在厂里。”

在更多武夷山人眼中,游玉琼是大胆的创新派。

1998年,游玉琼成立了“金佛岩茶研究所”,聘请专家担任技术指导,每年投入大量经费,进行新品种的研发与攻关。

1999年,游玉琼引进茶叶采摘机,她成为国内最早运用采茶机的茶人之一。

2001年,她的茶厂开始使用电脑控制制茶机器,在武夷山岩茶厂家中头一家启用了全自动茶叶精加工生产线……

如今的游玉琼,不仅是茶的非遗传承人,也成长为拥有5000亩茶山,400多位员工的武夷山市永生茶业有限公司的掌舵人。(沈河)

【责任编辑:李鑫】
聚焦
产业调研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