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到:
链接已复制

LANGUAGES

新闻

新闻直播 要闻 国际 军事 社会 政协 政务 图片 视频

财经

财经 金融 证券 汽车 科技 消费 能源 地产 农业

观点

观点 理论 智库 中国3分钟 中国访谈 中国关键词

文化

文化 文创 艺术 时尚 旅游 悦读

国情

国情 助残 一带一路 海洋 草原 黄河 运河 湾区 联盟

首页> 产业供销>

西安现代化产业体系建设持续加快——“双擎”赋“三变”

2023-08-31 14:34:35

来源: 陕西日报

分享到:
链接已复制
字体:

8月21日,位于西安经开区的合容电气研究院项目现场,一片繁忙的建设景象。看着一根根粗壮的支护桩“埋头”钻进地下,陕西合容电气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简称合容电气)董事长贾申龙依稀看到了公司“最强大脑”的样子。

在陕汽总装车间,工作人员使用机械臂为即将下线的重卡安装轮胎。

在这片占地18亩的土地上,合容电气一口气布局了超级电容、无线取电、大功率电池等10个研发中心和小试中试中心、院士工作站等研发机构。“我们希望以研究院为企业的未来开路。”贾申龙说。

吉利汽车西安制造基地“黑灯工厂”全智能化生产线上,机器人为汽车安装挡风玻璃。

合容电气是第二批陕西省制造业单项冠军企业,也是我国高电压大容量电容器的生产基地之一。从专注制造到聚力研发,合容电气的转向,正是西安产业链与创新链深度融合的必然结果,也昭示着西安产业发展的新趋势——2022年,西安企业研发投入占比45.69%,首次超过科研机构成为研发投入第一主体,全市研发投入结构由创新策源转向企业主导。

西安康明斯发动机有限公司的数字化、柔性化生产线。

习近平总书记在听取陕西省委和省政府工作汇报时强调:“陕西要实现追赶超越,必须在加强科技创新、建设现代化产业体系上取得新突破。”

今年上半年,西安270个先进制造业及研发平台完成投资超833亿元,六大支柱产业实现产值3462.5亿元,汽车、高端装备分别增长49%、11.5%。

随着工业支撑不断强化,在科研创新与产业创新“双擎”驱动下,西安现代化产业体系建设持续加快。

1从科研创新到产业创新

隆基绿能先后14次刷新电池转换效率世界纪录;比亚迪研发的全球首款刀片电池,实现电动汽车电池领域重大突破;西安煤机自主研制的世界首台8.8米超大采高智能化采煤机,开采高度、开采效率、可靠性均创下世界纪录……

企业研发投入占比超过科研机构意味着什么?

“这反映了企业科技创新主体地位的自我强化。”陕西省社科院副研究员刘泉说,“也表明传统意义上横向科研与纵向科研‘并轨’发力。”

刘泉介绍,全球科技创新主要有两种路径:一种是以美国为代表的模式,重点在科研院所从0到1的原始创新;另一种是以德国、日本为代表的模式,强调从1到10、从10到100的产业创新,重视企业端的应用研究、产品开发、成果转化等产业塑造环节。

陕西科教资源富集,同时又有良好的工业基础,具备兼容科研创新与产业创新的天然土壤。

2021年3月,省委、省政府启动秦创原创新驱动平台建设,通过资源汇集的科创生态体系和市场化的科创服务模式,打造陕西科技创新的总源头和总平台,使一大批诞生于科研院所的科技成果从“书架”走向“货架”就地转化。

科创氛围日益浓厚,企业端产业创新如雨后春笋般涌现——

隆基绿能先后14次刷新电池转换效率世界纪录;比亚迪研发的全球首款刀片电池,实现电动汽车电池领域重大突破;西安煤机自主研制的世界首台8.8米超大采高智能化采煤机,开采高度、开采效率、可靠性均创下世界纪录……

截至目前,西安市科技型中小企业突破1.2万家,高新技术企业突破1万家,技术合同成交额居副省级城市第一位。

去年底,西安获批建设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和科技创新中心。“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侧重基础科学研究,科技创新中心突出科研成果产业化,原始创新加速见效成势,激活产业创新引擎。”刘泉说,通过科研创新与产业创新的双向发力,开展创新链和产业链联动协作,能有效构建大中小企业配套、产学研用协作、上下游企业共生的产业生态格局。

今年3月,国务院国资委公布了创建世界一流示范企业和专精特新示范企业名单,法士特、陕汽集团、陕鼓集团成功入选,在秦创原创新驱动平台的支撑下,科研创新与产业创新互为支点,西安科技优势加速转化为经济优势。

2从龙头带动到集群引领

2022年,西安市新增省级以上制造业单项冠军企业28家、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39家、规模以上工业企业179家,产值过百亿元工业企业总数达到13家,形成了电子信息、汽车、航空航天、高端装备、新材料新能源5个千亿级产业集群

6月1日,陕重汽第8000辆天然气重卡在西安经开区交付,陕汽集团产业发展迎来又一重要“里程碑”。

作为我省汽车产业链“链主”企业,近年来,陕汽集团大力推进整车“增链”、新能源汽车“强链”、研发创新“补链”、重点领域“延链”、供应链“稳链”,带动上下游企业集聚,自主研发突破了整车轻量化、高效节能等行业壁垒,让我省汽车产业从传统的加工制造转向研发、生产、配套服务复合发展。

1+1>2,从龙头企业带动到产业集群引领的产业发展脉络逐步显现。

以陕汽、吉利汽车为龙头,康明斯发动机、汉德车桥等为支撑,西安经开区已经形成涵盖整车、专用车制造以及动力系统等汽车产业集群发展格局,产值规模达756亿元。

不只是汽车产业,基于创新型领军企业对产业发展的带动作用,西安在半导体、新材料、新能源、高端装备制造、电子信息等领域建立了一批重要的产业创新平台和创新载体,形成基础研究、科技攻关、成果产业化、科技金融、人才集聚相互支撑的全过程创新生态链和以大企业创新为特色、产学研协同联动的产业创新集群。

“链式”布局,集群发展,制造业重点产业集群对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的贡献度越来越高。

2022年,西安市新增省级以上制造业单项冠军企业28家、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39家、规模以上工业企业179家,产值过百亿元工业企业总数达到13家,形成了电子信息、汽车、航空航天、高端装备、新材料新能源5个千亿级产业集群。

以领军企业群体带动大中小融通、以产业创新集群加速产学研联动、以空间载体优化促进点线面协同。在龙头企业引领下,产业汇聚整合、产业链条深度协作、产业集群和产业生态不断完善,为西安现代化产业体系建设提供了坚实的支撑力量。

3从单核驱动到多点开花

早在2021年,西安就提出“北跨、南控、西融、东拓、中优”的发展总纲,为西安产业强市建设提供了充分的空间。如今,结合不同区域战略定位,以实体经济为支撑,“科研创新+产业创新”的“双擎”驱动模式,让西安产业发展呈现出多点开花的新气象

8月18日,总投资212亿元的隆基绿能年产20吉瓦单晶硅棒、24吉瓦单晶电池及配套项目在西安经开区渭北新城开工建设。继隆基中央研究院、100吉瓦单晶硅片及年产50吉瓦单晶电池项目之后,隆基绿能再次跨河增资,成为西安“北跨”发展的重要产业支点。

推进“北跨”发展,拉大城市“骨架”,是西安做大做强做实西安都市圈,推进西安—咸阳一体化发展的重要举措。

早在2021年,西安就提出“北跨、南控、西融、东拓、中优”的发展总纲,为西安产业强市建设提供了充分的空间。如今,结合不同区域战略定位,以实体经济为支撑,“科研创新+产业创新”的“双擎”驱动模式,让西安产业发展呈现出多点开花的新气象。

乘着中国—中亚峰会的东风,德国BBS集团与西安高新区签署合作协议,BBS中国区西安研发中心正式落户。

“建成投用后,研发中心将承担BBS中国区自动化设备40%的研发设计任务,能有效填补陕西乃至西部地区高精度工业自动化领域空白。”BBS集团相关负责人说。作为世界上最先进的工业4.0企业,BBS集团还将与西安部分高校合作,联合培养优秀的工程师、科研人才,将研发中心打造成为具有国际视野的新型研发机构,并吸引上下游产业集聚,加速释放产业创新潜力。

随着西安深度融入共建“一带一路”大格局,越来越多像德国BBS这样的顶级外企和龙头央企选择在西安布局,持续涌动的技术、资金和人才“活水”,也为陕西打造现代化产业体系提供源源不断的新动能。

下一步,西安还将聚焦新一代信息技术、航空航天、新材料、新能源等战略性新兴产业集群发展,大力支持行业领军企业牵头开展关键核心技术集群攻关,突破一批具有全局性、前瞻性、带动性的关键核心技术,奋力抢占产业发展制高点,为奋力谱写中国式现代化建设的陕西新篇章贡献力量。(记者 刘印 文/图)

【责任编辑:李鑫】
聚焦
产业调研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