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到:
链接已复制

LANGUAGES

新闻

新闻直播 要闻 国际 军事 社会 政协 政务 图片 视频

财经

财经 金融 证券 汽车 科技 消费 能源 地产 农业

观点

观点 理论 智库 中国3分钟 中国访谈 中国关键词

文化

文化 文创 艺术 时尚 旅游 悦读

国情

国情 助残 一带一路 海洋 草原 黄河 运河 湾区 联盟

首页> 产业供销>

福建泉州:以营商“软实力”激发民企竞争力 助力受灾企业复工复产

2023-08-18 14:56:26

来源: 中国网

分享到:
链接已复制
字体:

“仅仅用了3天,就实现从递交申请材料到完成放款。正值公司灾后重建的关键时期,这笔贷款真是来得太及时了!”近日,泉州农商银行依托泉州市“信易贷”平台,向福建某信息科技公司发放全市首笔“信易贷”平台灾后重建服务专区贷款150万元。收到这笔“解渴”资金,公司负责人吴先生满心感激之情。

吴先生的获得感,来自泉州迅速推出的服务企业灾后重建相关措施。台风“杜苏芮”过境后,泉州市发改委(市营商办)第一时间推出《泉州市“泉心泉意”服务企业灾后重建十四条措施》,通过上线灾后重建金融产品专区,加强灾后税费惠享等精准服务,助力受灾企业复工复产。相关部门还主动为受灾企业开通绿色通道,缩短审批链条,提升企业灾后重建“加速度”。

“泉心泉意”服务企业,不只是在关键时刻“扶一把”,更体现在平时。据了解,为了服务好民营企业高质量发展,今年以来,泉州将“营商环境提升”作为“深学争优、敢为争先、实干争效”行动的重点专项,推出一系列政策措施,切实减轻企业负担,增强企业竞争力,推动营商环境整体提升。

数字赋能全力支持

护航企业全生命周期

政策兑现得好不好,决定了政策目标能否实现,也影响着广大民营企业的预期和信心。今年以来,泉州上线覆盖市县两级的惠企政策直达兑现平台,并开发“政策找企”模块,以企业、政策画像管理实现惠企政策“精准匹配、及时推送”,变“企业找政策”为“政策找企业”。

“以前,企业查找政策文件时,因为资料分散,找起来繁琐。现在有了政策找企平台,在手机上输入公司名称,就可以快速查找到和我们相匹配的政策,直接可以申报,非常方便。”福建泉工股份有限公司数字化部经理张沧海表示,有了泉州政策找企平台,申报效率大幅度提高。

借助“政策找企”平台,泉州同时持续开展惠企政策申兑流程梳理优化,进一步扩大“免申即享”奖补覆盖面,压缩“即申即享”奖补申兑流程,切实提高政策资金申兑效率。目前“政策找企”平台共上架政策1839条,收录企业43万多家,去年以来全市兑现惠企资金超80亿元。

此外,为优化企业全生命周期服务,全力支持企业心无旁骛做实业,我市还推出项目落地零障碍相关举措。将企业高频事项由行政服务中心下放至邻里中心办理,实现企业“办事不出园区”。推行工程项目“全流程在线审批”,在用地、规划、施工、验收、不动产登记等环节测绘成果共享互认,实现相同申请材料只需一次提交。高效实施工业用地“标准地”改革,采取“模拟审批”,实现拿地即开工,较传统模式节省20—60天。与此同时,泉州启动“百千万”融资促进活动,开展行长(经理)进企业、金融服务小分队等活动,直接将融资产品送到企业(园区),今年以来,已举办超百场政银企对接活动,集中为企业送政策送服务,为企业授信超360亿元。

亲清政商服务上门

始终把企业和企业家当作自己人

绘出“干部敢为、企业敢干”营商新画像,在“晋江经验”指引下,泉州始终坚持“两个毫不动摇”,致力打造“海丝名城”一流营商环境。

把企业家当自己人,多措并举,交往互动上有温度。连续多年,泉州在春节期间召开民营经济发展大会,邀请企业家坐到台前、分享经验。常态化开展政企“早午晚餐会”,市领导近距离与企业家沟通交流、回应诉求,为企业排忧解难,让“企业出题、政府答题”的对话务实高效。去年以来,泉州深入推进“万名干部进万企、一企一策促发展”,对全部1.1万家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商贸重点企业、高新企业,一企一专班,送政策上门、服务上门。专项行动开展以来,市、县两级对企业提出的4678个问题进行交办、跟踪、反馈、督查等闭环式管理。

此外,泉州还在全省率先组建政务服务“轻骑兵”“大篷车”,深入一线破解企业、项目建设的“堵点”“难点”问题,今年以来,市、县两级审批服务“轻骑兵”队伍助推服务全市884个重点项目,全市召开160场协调会,已深入371家企业、363个项目,协调解决了561个“堵点”“难点”问题,加快推进工程建设项目审批落地。

鼓励干部敢为、企业敢干,泉州以最大的诚意、最优的服务助力企业发展。将“遵法度、有温度”的理念融入涉企工作,泉州推行与创新创造相适应的包容审慎监管,给予企业纠错空间,既体现亲商高线,又准确把握法治底线,截至目前,已为企业减轻负担超1.5亿元;泉州还主动帮企业体检为企业背书,在全国首创建立企业合规建设服务联盟,为企业检出法律风险,提出对策建议;建立企业诉讼白名单制度,给予企业解决纠纷的缓冲时间,审慎适用信用惩戒措施,为企业兜住生存底线,留住发展拼劲。(林书修)

【责任编辑:李鑫】
聚焦
产业调研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