跟着总书记看中国|毛相林:一定把下庄的希望之路筑好
从重庆巫山火车站出发,开车一个小时,便可看到被群山环抱的下庄村。再沿着崖壁,向下穿过蜿蜒曲折的山路,10余分钟,抵达位于谷底的村庄。这条长8公里的山路,也被称为“天路”,是下庄村党支部书记毛相林带领村民,花费了7年时间凿出来的。
2021年2月25日,全国脱贫攻坚总结表彰大会在北京人民大会堂隆重举行。这是习近平为全国脱贫攻坚楷模荣誉称号获得者毛相林颁奖。新华社记者 李学仁 摄
“山凿一尺宽一尺,路修一丈长一丈,就算我们这代人穷十年苦十年,也一定要让下辈人过上好日子。”2021年2月25日,在全国脱贫攻坚总结表彰大会上,习近平总书记转引毛相林说给乡亲们的这句话,点赞这种自立自强、苦干实干、用自己的双手创造幸福生活的奋进精神。
“加油干,把下庄建设好,发展好!”从北京回到下庄,毛相林第一时间传达了总书记的殷殷嘱托,乡亲们深受鼓舞,铆足干劲继续奋斗。两年多时间过去了,如今的下庄村有什么可喜的变化?近日,人民网记者进行了实地走访。
解决生存之路
记者来到下庄村时,正是中午时分,烈日高悬,热浪袭人。“毛支书会不会在休息,晚点去找他?”面对记者的担心,一旁的工作人员连连摆手:“他忙得很,此刻正在宣讲呢。”
毛相林在“愚公讲堂”为党员干部讲下庄修“天路”的故事。人民网记者 刘政宁 摄
下庄村不大,几步路便到了“愚公讲堂”。讲堂是毛相林的老宅改造的,面对外地来“取经”的20余名党员干部,他再次讲起下庄修“天路”的故事。听到动情之处,有人的眼眶开始湿润。
“下庄像口井,井有万丈深”。曾经的下庄村,出行只能徒步翻越绝壁。1997年,毛相林凭着一股倔劲,带领乡亲们自筹资金,历经千难万险,花费整整7年时间,一锹一铲,硬生生在绝壁上凿出一条长达8公里的出山“天路”,打通了下庄与外界的联系。
穿过8公里的“天路”,便可抵达位于谷底的下庄村。人民网记者 刘政宁 摄
“为什么要修这条路?搬走不行吗?”“搬走,这里的土地就荒废了;不搬,修路就是下庄人必须要攻克的生存难题。”路修通后,不少村民开始外出务工,毛相林则带领村民发展产业。然而,最初尝试的漆树、烤烟、桑蚕,都失败了。直到2009年试种西瓜、2013年试种柑橘和桃树获得成功,下庄才算有了像样的产业。2015年,下庄村在巫山县率先实现整村脱贫。
“聆听总书记的叮嘱后,我就一直在思考回到下庄后要做什么、怎么去做。”经过深思熟虑,毛相林认为,下庄的土地有限,种植产业能让村民吃得上饭,但致不了富,应该让他们腾出手来发展其他产业。
毛相林在山坡查看柑橘树长势。人民网记者 刘政宁 摄
2021年10月,下庄村开始探索试行“龙头企业+村集体经济组织+农户”产业发展模式,将果园管理委托给专业农业公司运营,按48%、2%、50%的比例分红确保村民收益。这样一来,村民不仅可以去参与其他产业,还能在果园务工获取收益。
66岁的村民刘恒保正是受益者之一。因此前动过手术,不能干重活的他一到柑橘收获季节就十分发愁。果园托管后,他只选择剪枝时去务工,平时在家休养。去年,夫妻二人在果园的务工收入达1万多元,加上分红的5000多元,总收入比此前自己种果树还高一些。2022年,农业公司在下庄共支出劳务费用65万元。
“去年,我们还争取了专项资金,将村里能利用的撂荒地全部开发出来,今年年初新种了400亩新品种柑橘。”毛相林说,预计3年后,新栽的柑橘树就能挂果,届时村民的收入会进一步提高。
夯实致富之路
俗话说,靠山吃山,靠水吃水。在下庄,土地上的效益,已经能解决村民的生计问题。那么如何致富呢?毛相林的答案是:乡村旅游。
发展乡村旅游前,毛相林在下庄先做了两件事:整治人居环境和村容村貌提升。
2021年4月,下庄村以积分制的形式,在全村启动人居环境整治。村干部带头,发动村民保持房前屋后及家中的卫生清洁,村民每个星期需参加一次集体清洁行动。获得的积分可在村里的“爱心超市”换购生活用品。
同年8月,四川美术学院的设计团队在下庄村开展了为期一个月的调研,最终设计出整村面貌提升方案。2022年7月,提升工程全面完工。灰瓦、青砖、黄墙……如今的下庄,已是一副崭新的面容。
下庄村村民用自家房屋发展民宿产业。人民网记者 刘政宁 摄
在提升工程即将完成时,下庄村引进了专业公司对旅游产业进行开发打造。一年多来,该公司在“天路”沿线修建了4个观景平台,盘活闲置房屋打造7个精品民宿,并带动近20户村民发展民宿和农家乐。
“现在村里已具备200人以上的接待能力,去年下庄乡村旅游收入超过70万元,今年预计会突破百万。”毛相林告诉记者,2022年,下庄全村人均可支配收入1.7万多元,是修路前的50多倍。
以往下庄的夜晚总是寂静无声,如今变得热闹起来。晚上8点刚过,“杨俊农家乐”老板方俊就开始在烧烤架前忙着为客人准备美食。
夜晚,方俊在农家乐为游客提供烧烤服务。人民网记者 刘政宁 摄
下庄村大力发展乡村旅游后,方俊的妻子杨俊回村在民宿客房部务工,每个月有3000多元的收入。今年春节,远在新疆打工的方俊回来了解到,村里游客越来越多,便不再外出了。“春节一过,我们就开了这个农家乐。”方俊说,看到村里的农家乐大多只是提供用餐,他还专门去县城学习了烧烤技术,让游客晚上也能品尝到美味。如今,他们两夫妻在村里每月的总收入在1万元以上,“主要是一家人能在一起,现在比在外打工强多了。”
去年5月,巫山县委党校还在下庄开设了下庄校区,这是重庆首个在村里设立的区县级党校分校区。如今,巫山县有不少单位的干部职工培训都会在这里举办。趁着寒暑假,下庄村还会推出研学活动,让年轻人在下庄实地感悟人生,汲取奋进力量。
“下庄也面临着旅游产品不足,留不住游客的局面。”毛相林说,接下来,计划通过打造后溪河漂流、回龙观观景平台、夜景灯饰工程、川山子洞景点,以及组建下庄演出队等举措,进一步丰富旅游资源,增强旅游产业的效益,让村民逐步增收致富。
谋划希望之路
“你说过愿做一辈子的筑路人,过去修路是筑求生之路,发展产业是筑致富之路,接下来又将为下庄筑一条什么样的路呢?”面对记者的提问,毛相林不假思索:希望之路。
毛相林行走在下庄村。人民网记者 刘政宁 摄
“当前,村里的干部年纪最小的是52岁,年龄结构太大了,下庄的未来在年轻人的身上。”说这话时,已经64岁的毛相林面带笑意,“这两年,越来越多的年轻人回到了家乡,去年返乡的16个年轻人中有8个是大学生,我很欣慰。”
今年31岁的袁孝鑫是下庄走出去的大学生。2015年大学毕业后,一直在重庆城区从事互联网营销方面的工作。2021年年初,袁孝鑫的爸妈决定回到下庄修缮房屋,经营农家乐。在爸妈的鼓励下,一年后,袁孝鑫也回到了家乡。
凭着出色的语言表达能力,袁孝鑫先是在村里的“下庄人事迹陈列室”里做起了讲解员。几个月后,一张关于下庄染坊的老照片,让她萌生了一个想法:“何不把下庄优秀的传统工艺进行创新传承下去?”
袁孝鑫在为游客打包自己制作的扎染产品。人民网记者 刘政宁 摄
很快,下定决心的袁孝鑫开始四处走访老一辈村民,通过不断学习和试验,2022年年底,一个名为“下庄扎染”的小店正式开业。如今,每月销售额已有8000多元。“我觉得这是一件很有意义的事。”袁孝鑫说,希望自己的存在,能给下庄带来点变化,更希望能有越来越多的年轻人回到下庄共同建设好家乡。
与袁孝鑫同龄的彭淦,选择回到竹贤八一爱民小学下庄教学点当一名教师。“在大山深处的下庄,外地教师来了也很难留得住,本地人才能在这里扎下根。”彭淦说,希望通过自己的努力,让这里的学生能走出大山,当然也希望他们在成才后能回到家乡来贡献自己的力量。
只有初中文化的毛相林,吃够了没有文化的苦。2022年2月25日,由巫山县委宣传部、县慈善会和毛相林共同倡议发起的“巫山县慈善会毛相林助学专项基金”在下庄村正式成立。基金主要用于资助下庄因修筑“天路”伤亡村民的家庭、患有重病或残疾村民的家庭,还有巫山县符合资助条件的优秀学生,鼓励更多孩子用知识改变命运,用所学回报乡村。截至目前,基金已资助学生20余名。
“修了一辈子的路,我一定会把下庄的希望之路筑好。”毛相林语气坚定地说,自己现在身体还可以,还能再干几年,但也在努力为下庄物色合适的本土人才当接班人,希望能有更多的年轻人回到家乡,大家携手为下庄创造一个美好的明天。
(人民网记者 刘政宁 刘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