聂震宁主旨演讲阐述新时代出版业的社会价值
2025年1月8日,由北京图书订货会组委会和百道网主办的2025图书影响力大会,在北京希尔顿酒店成功举办。此次大会聚焦出版行业如何通过“影响力”提升社会责任与文化传承,吸引了国内出版界与学术界的众多专家学者共同探讨未来出版的创新路径。作为大会的亮点之一,中国出版集团公司原总裁、韬奋基金会原理事长、现任中国版协全民阅读工作委员会主任聂震宁发表了主旨演讲,深入分析了出版社在社会功能中的作用与影响力的形成。演讲以“出版的社会功能与影响力”为主题,全面阐述了出版社如何通过打造高质量的文化产品,在社会中发挥深远的影响。
文化传递的力量:出版在塑造社会认同中的作用
聂震宁在演讲中深入探讨了出版业作为文化行为的多重社会功能。他指出,出版的核心作用不仅仅在于纸质书籍的物理存在,而是在于它所承载的深刻社会意义——作为知识传承、思想交流、文化普及的载体,出版业对社会进步与文化传承有着不可忽视的影响力。聂震宁引用了《不列颠百科全书》和《中国大百科全书》的定义,强调出版是跨越时空的文化桥梁,是人类社会进步与文明发展的催化剂。
出版的功能远远超出了单纯的知识传播。早在先秦时期,孔子就通过《诗经》传递文化精髓,强调“诗,可以兴,可以观,可以群,可以怨”的功能,展示了出版在文化传承中的基础性作用。书籍不仅记录了历史,更是文化的承载体,通过文字、思想的传播,帮助人们塑造对世界的认知与价值观。在传统文化中,书籍和文献的传播起到了统一思想、塑造共识的作用,推动了不同历史时期的社会凝聚力。
他还提到,在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建设的道路上,出版业起到了推动社会变革、加强社会认同与文化认同的重要作用。在文化建设过程中,书籍发挥着“知识创新”和“价值观塑造”两大核心作用。在这个过程中,出版物的社会影响力愈加显著,尤其是对青少年群体的影响。儿童阅读书籍的出版,不仅帮助孩子们建立健全的价值观,也让他们更好地理解社会的变革与发展。通过出版充满社会责任感和教育意义的儿童读物,出版业不仅在文化传承中起到了承上启下的作用,也为社会主义文化建设贡献了力量。
超越市场:出版物的社会效益与文化价值
出版社的未来发展并非单纯依赖于商业销量或获奖成绩,而是要聚焦于“影响力”这一核心因素。他强调,出版的影响力并非一蹴而就,而是通过不断努力、深耕细作以及对社会文化的敏锐感知,逐步形成的。聂震宁指出,出版社的社长与总编辑在制定发展战略时,常常会着眼于三个目标:推出获奖书籍、推出畅销书籍以及增强出版物的社会影响力。虽然获得奖项和畅销书籍的产生并非完全可预测,但在当前出版业激烈竞争的环境下,出版人应当从提升作品的“社会影响力”入手,作为长期发展的核心驱动力。
在新时代的出版环境下,出版物的社会影响力不仅体现在销量上,更重要的是它对社会思潮、文化价值观的引导与塑造。聂震宁指出,出版社不应仅仅关注那些短期内能迅速取得市场认可的书籍,而应当关注更多具有潜力的作品,尤其是那些有可能在文化层面产生深远影响的作品。例如,中信出版社的《谁动了我的奶酪》在商业上的成功仅是其中一个方面,它同样对社会的心理学认知、职场文化甚至个体与组织的互动产生了重要影响。
出版物的影响力,往往在于它是否能够在更深层次上与读者的思想、情感产生共鸣,是否能够引导社会走向更加理性、健康的文化方向。聂震宁强调,尽管现代出版环境中,许多出版物的市场导向愈加明显,但那些具有社会责任感和深刻文化内涵的书籍,依然能够超越时间的考验,成为社会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出版影响力——推动社会文化全面进步的核心驱动力
聂震宁在演讲的最后介绍了百道网等平台在出版行业中推动影响力评估的最新进展。百道网自创立以来,致力于通过数据分析平台对图书的市场影响力和社会效应进行量化评估。通过这一平台,出版界可以更准确地掌握每一本书的社会影响力,进一步推动出版产业的持续创新与变革。
在新时代的出版变革中,提升出版影响力是推动社会文化发展的重要途径。从获奖到畅销,从市场销量到文化认同,出版物的社会影响力将决定出版社在未来竞争中的地位。无论是传统的纸质出版物,还是数字化、个性化的内容产品,出版行业都应当紧抓影响力这一核心点,推动社会文化的全面进步,成为时代的文化引领者与思想传播者。
2025图书影响力大会不仅为出版业提供了对未来的深刻洞察,也为各界人士提供了一个深入探讨出版社会功能和影响力的广阔平台。随着出版业的持续创新和社会需求的不断变化,出版物的“影响力”将成为产业发展的核心驱动力,进一步推动社会文化的全面进步与变革。(主办方/刘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