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到:
链接已复制

LANGUAGES

新闻

新闻直播 要闻 国际 军事 社会 政协 政务 图片 视频

财经

财经 金融 证券 汽车 科技 消费 能源 地产 农业

观点

观点 理论 智库 中国3分钟 中国访谈 中国关键词

文化

文化 文创 艺术 时尚 旅游 悦读

国情

国情 助残 一带一路 海洋 草原 黄河 运河 湾区 联盟

首页> 产业供销>

科技支撑提高附加值 打造全国示范基地县

巫溪中药材产业年产值有望突破20亿元

2024-12-31 15:11:51

来源: 重庆日报

分享到:
链接已复制
字体:

冬至时节,重庆巫溪大官山层林尽染,积雪白了山头。

山腰处,海拔1900多米的巫溪双阳乡七龙村马坪坡地上,10余名村民挥舞着锄头,忙着采挖中药材独活。挖出的独活在黑色泥土间,散发着沁人心脾的药香。村民们的脸上则洋溢着丰收的喜悦。

这批独活,将很快被收拢放入烤房烘干,再经过药商转运至位于巫溪通城镇的独活加工厂。

巫溪药材资源丰富,有药用价值的地产中药材2932种,占全市药用动、植物总数(5832种)的50.2%,被誉为“天然药海”。2023年,巫溪全县中药材在地面积达到42.21万亩,其中人工种植面积20.7万亩,实现综合产值12.81亿元。

今年,巫溪中药材人工种植面积同比下降了14%,可综合产值却有望突破20亿元。这是为何?

做优传统产业

促进村民增产增收

独活又被称为“独摇草”,其根部入药,嫩茎、秆、叶片可食用,具有祛风湿、止痹痛的功效,是一种被广泛应用于中医药领域的珍贵药材。

七龙村村民廖顶荣中专毕业后,就在村里从事中药材收购生意,目前全村90%以上的独活都是由他经手后卖到加工厂。去年,约100吨独活为其带来了约10万元的收入。“村里现在大部分是老年人,我收购中药材,一个是解决运输不便和销路不畅的问题,另一个就是自己赚点差价。”廖顶荣说。

2018年,廖顶荣开始回村流转土地,自己培育、种植独活。目前,廖顶荣在村里种植独活约100亩,主要销售独活种子、种苗,也出产一些商品独活。廖顶荣给记者算了一笔账:约4吨独活鲜货烘干后能得到1吨独活干货。一亩地能出产独活干货约600斤,每斤独活干货市场价约7元,“去年商品独活和种子、种苗销售收入约30万元。”

不过,受夏天干旱影响,七龙村今年的中药材产量约减产1/4。为了减少天气对中药材种植的影响,廖顶荣正在谋划发展设施农业,“开沟、安装滴灌设施,每亩地大概要投入2000元,也希望国家能出台相应的扶持政策。”

“七龙村生态环境好、海拔高,自古就有种植中药材的传统。”七龙村党支部书记唐梅玲介绍,目前村里中药材种植面积超过2000亩,其中独活800余亩、云木香700多亩,还有党参、淫羊藿、前胡等10余种中药材,“今年,村里又新增了约150亩的贝母,预计今后几年的中药材产值将进一步提高。”

统计数据显示,2023年七龙村中药材综合产值达到250余万元。今年,虽然受不利天气影响,产量有所降低,但村民们却依旧乐观,“整体收入应该不会低于去年,说不准还略有增加。”

加强科技支撑

推广标准化种植

减产却还能增加收入,村民的底气何来?

原来,为了让中药材销售更有“卖点”,同时也对绿色标准化、追溯体系建设形成倒逼,巫溪县在县农业农村委的推动下,联合市级专家和科研院所,积极制定和推广中药材标准化种植技术。

同时,为了确保药材品质,巫溪联合太极集团、中国中药集团、广州潘高寿集团等知名企业,建立了太白贝母、巫溪独活等药材基源溯源基地,打造全国道地有机药材示范基地县。

巫溪还联合重庆第二师范学院,建立了三峡道地药材野外科学观测研究站,攻克中药材烘干设备支持瓶颈,研发的贝母、独活变温烘干设备获得新型实用专利9项、发明专利1项,相关企业取得专利4项。

“以前我们只管种好就收,收了就卖,根本就是‘靠天吃饭’。”朱发建正是今年尝试种植贝母的七龙村村民之一,“贝母一般种植3年后才能采收,周期长、投入大,风险也高。如果还是‘靠天吃饭’,我可不敢种。”

“我们以科研单位试验示范基地、乡镇建立样板示范基地、农户跟着种的发展方式,推广‘薯、玉+药’‘果+药’‘药+菜’等绿色高产高效技术。”巫溪县农业农村委种植业发展服务中心工作人员陈永春介绍,近年来,巫溪在保护基本农田红线的同时,建立了“巫溪独活”标准种植示范基地5000余亩,太白贝母标准化种植示范基地550亩。

在相关部门的技术支持下,朱发建等村民在村里建起了50余个烤房,每个烤房都安装了贝母、独活变温烘干设备。

立足精深加工

做强中药材产业链

12月23日,记者走进位于巫溪县凤凰工业园区的重庆坤隆药业有限公司(以下简称坤隆药业)厂区,一阵浓郁的中药材香味扑面而来。

厂里堆满了来自巫溪各乡镇的中药材,员工们正对独活、黄精等中药材进行清洗、切片、分拣、烘干、晾晒,随后在生产车间里进行挑拣、加工及包装,现场一片繁忙。

以前,巫溪缺少中药材精深加工企业,中药材经过烘干等简单加工程序后便进行销售,附加值很低。“药材不加工,到头一场空,除了研究如何种得好、卖得好,我们还在着重研究如何加工好。”陈永春介绍,巫溪积极用好“东西部协作”“渝中区帮扶”等利好政策,大力发展药材精深加工产业,充分挖掘中药材附加值。

目前,巫溪已建成中药材精深加工项目15个,县内两家企业中药材饮片加工生产线成功通过GMP认证。

以坤隆药业为例,这是一家集种苗培育、GAP种植(即全程溯源中药材种植)、中药饮片生产、药膳研发及加工溯源于一体的中药全产业链生产企业,建有中药饮片、鲜切一体化原药、药膳食品3条生产线,以及中药材检测检验中心、中药材溯源体系中心、巫溪县中药材技术研发中心。

去年,坤隆药业与山东中医药大学药学院合作研发九制黄精项目,将普通的中药材黄精通过九蒸九制等工序炮制加工后成为口服液,极大提升了黄精的附加值。

“我们强化科技支撑,推动药企与高校、科研院所合作,通过技术研发和科技创新来提升中药材附加值。”巫溪县相关负责人介绍,巫溪与重庆中医药学院签订了科技支撑战略合作协议,与北京同仁堂签订中药材产业发展战略合作框架协议,并推动北京同仁堂与重庆展华药业有限公司开展深度合作。(首席记者 陈维灯 巫溪县融媒体中心记者 冉梦竹)

【责任编辑:沈晔】
聚焦
产业调研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