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到:
链接已复制

LANGUAGES

新闻

新闻直播 要闻 国际 军事 社会 政协 政务 图片 视频

财经

财经 金融 证券 汽车 科技 消费 能源 地产 农业

观点

观点 理论 智库 中国3分钟 中国访谈 中国关键词

文化

文化 文创 艺术 时尚 旅游 悦读

国情

国情 助残 一带一路 海洋 草原 黄河 运河 湾区 联盟

首页> 产业供销>

重卡加入“成渝氢走廊”川渝共建氢能产业发展高地

2024-06-21 15:03:48

来源: 四川日报

分享到:
链接已复制
字体:

6月18日清晨,司机高桥驾驶一辆氢能卡车,驶入成都市新都区的一座加氢站。数分钟后,卡车储氢罐注满,足以使这辆满载的卡车开到重庆。  

就在不久前,一辆载重49吨的氢能重卡拉着30余吨雪花啤酒,从成都市新都高新技术产业园区出发,行驶约4个小时后,抵达重庆市九龙坡区。这是“成渝氢走廊”首次迎来氢能重型卡车通行,意味着氢能源货运汽车进入商用阶段。

  “相较传统燃油车,氢能卡车动力强劲,稳定性和操控性很好。”高桥说,虽然接触氢能卡车才3个月,但驾乘体验让他很满意。

       技术突破,本土企业站稳脚跟

  噪声小是这辆氢能重卡的鲜明特点,其核心动力引擎——氢燃料电池则由成都新研氢能源科技有限公司(以下简称“新研氢能”)研制。新研氢能副总经理赵营介绍,氢能重卡适用于重载、长续航、高能耗场景,这辆重卡的氢燃料电池功率为153千瓦,加注一次氢可满载续航600公里。  

      为了鼓励企业抓住“氢能风口”,四川相继出台了多个支持氢能产业发展的政策,引导市场释放需求。比如,在车辆购置款方面可以申请省、市两级补贴。一辆49吨氢能重型牵引车,按照省、市两级补贴1∶1发放,补贴金额可覆盖整车约60%的成本。同时,为了鼓励车辆置换,淘汰老旧柴油车、更换氢能源汽车,还将予以国家额外补贴。这些真金白银的举措,将进一步激发市场对氢能卡车的需求。

  追根溯源,氢能技术的源头是制氢,在目前的多种制氢方式中,以电解水制氢的成本最高。“相较我国其他省份,电解水制氢是四川的地域特色,有先天优势:一是我国水力发电技术相当成熟,成本较低;二是四川水资源丰富,用电解水制氢是将小型发电站产出的电转化成经济价值的最佳方式。”赵营说。  

       在获得大量氢气作保障后,如何实现核心技术“中国造”,成为决定氢能源发展趋势的关键。“以前关键技术掌握在国外厂家手中,不仅价格贵,使用功率又小又不稳定。”为此,新研氢能的技术带头人齐志刚带领团队,多年致力于燃料电池电堆的探索研发,不断推动燃料电池系统及其核心零部件更新迭代,打开了新局面。

  “从2018年不超过40千瓦的功率提升到如今近200千瓦功率。”齐志刚说,他们研发的氢燃料电池无油离心空压机,将国外同类产品的价格从每台30万元“打”到每台2万元,还连续多年将“新研造”的市场占有率维持在65%以上,成功摆脱核心技术“卡脖子”的状况。  

       目前,新研氢能已与成都重汽王牌合作开发了4.5吨轻卡、49吨重卡和31吨水泥搅拌车、运渣车等多种车型,与成都客车合作开发了氢能公交,并于2023年在新都投放了30台。新研氢能将与成都本土车企进一步加深合作,开发更多适用于不同应用场景的氢能车型。

       加速协作,共建氢能产业发展高地

  自2021年11月“成渝氢走廊”正式贯通以来,数百辆氢能轻型卡车每天穿梭于成都、重庆及周边城市。如今,氢能重型卡车也加入“成渝氢走廊”。

  “双碳”背景下,交通运输领域成为氢能产业发展的重要突破口。近年来,全国燃料电池汽车示范应用城市群已初步形成“3+2”格局。成渝两地高度重视氢能及燃料电池汽车产业发展,签订《打造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氢走廊战略合作协议》,出台《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汽车产业高质量协同发展实施方案》等政策,既发力建设“成渝氢走廊”,又在两地投入运营一批氢能汽车,共同围绕氢能产业链供应链做文章。  

        数据显示,川渝两地已累计投入运营氢燃料电池汽车超900辆,建成加氢站26座,自动驾驶及车路协同测试道路里程累计已超过2200公里。

   四川省经济和信息化厅汽车产业处相关负责人表示,“成渝氢走廊”建设和氢燃料电池汽车应用,有助于发挥氢能在能源保障和零排放等方面的优势,提升交通运输行业绿色低碳化水平。  

        此外,“成渝氢走廊”还加速了川渝地区资源产业整合,促使企业互补合作。比如,成都中物盛通运输有限公司运营的百余辆氢燃料电池物流车皆采用亿华通氢燃料电池发动机;东方电气(成都)氢燃料电池科技有限公司就与川渝两地多个整车及零部件车企进行氢能汽车合作开发,并投资建设东方氢能产业园,聚合一批产业链企业抱团发展。上述负责人表示,川渝将持续共建“成渝氢走廊”,深度整合两地氢能产业资源优势,推动两地汽车产业转型升级。(记者 张红霞   林星彤)

【责任编辑:曹洋】
聚焦
产业调研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