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到:
链接已复制

LANGUAGES

新闻

新闻直播 要闻 国际 军事 社会 政协 政务 图片 视频

财经

财经 金融 证券 汽车 科技 消费 能源 地产 农业

观点

观点 理论 智库 中国3分钟 中国访谈 中国关键词

文化

文化 文创 艺术 时尚 旅游 悦读

国情

国情 助残 一带一路 海洋 草原 黄河 运河 湾区 联盟

首页> 产业供销>

安徽马鞍山:聚焦传统产业“存量焕新”

2024-06-14 15:32:01

来源: 经济参考报

分享到:
链接已复制
字体:

近年来,安徽省马鞍山市以制造业为“纲”,以高端化、智能化、绿色化为主攻方向,以数字赋能传统产业转型升级,推动传统产业“存量焕新”。

“擎天柱”成为转型“急先锋”

灵活的机械臂不停舞动,繁忙的天车来回穿梭吊运,一辆辆载着线卷的货车有序出库。但定睛细看,轧机操作台里、天车驾驶舱内,甚至就连地面库区也看不到一名工作人员。

这是宝武马钢特钢公司高速线材生产线成品库区进行改造升级后的场景。“从根本上改变原有库区人员效率低、劳动强度大等状况,同时避免了人工作业带来天车频繁启动、停止、稳钩等动作,预计可降低设备能耗30%以上。”宝武马钢特钢公司高速线材生产线行车技师宋勇介绍说。

曾被誉为“中国高线摇篮”的马钢高速线材生产线,经历了漫长的时间磨砺积淀后,不断改造升级、超越自我,凭借该项目率先填补了国内高速线材无人天车智能平面成品库的空白,再一次走在了行业前列。

纵观整个宝武马钢厂区,像这样“旧貌换新颜”“重回巅峰”的项目并非孤例——中国高铁穿上了马钢“国产跑鞋”,被誉为“最强大脑”的马钢智园建成投用,“宝罗”机器人员工正式上岗……

依钢而设、因钢而兴。提起马鞍山的产业转型升级,自然绕不开宝武马钢这座“庞然大物”。曾经全市工业的“擎天柱”,在发展新质生产力的攻坚战中,依然一“马”当先,树起了转型升级的“马钢样板”。

回望历史,宝武马钢创造了中国第一只火车轮箍、第一套高速线材、第一根H型钢、钢铁第一股等多项历史第一,挺起了那个时代中国钢铁的脊梁。

立足当下,2019年9月,具备2000万吨钢生产规模的马钢和产能规模近7000万吨的中国宝武强强联合,实施战略重组,以“集中化、无人化、少人化”智慧制造技术推动转型升级,宝武马钢跨迈上了二次创业、转型升级的崭新跑道。

如今的宝武马钢,运营管控装上“智慧脑”,技术创新全力加“数”跑,通过云计算、物联网、大数据、5G、AI等新技术应用,将传统冶炼单元转型为装上“智慧芯”的钢铁自动化制造单元,在精准高效的管理体制支撑下,一批批新技术、新产品在这里诞生。

2023年,宝武马钢获评国家级“数字领航”企业,跑出了新质生产力“加速度”,正在彻底颠覆人们对传统钢铁工业的刻板印象。

厚积而薄发。这位从铁水奔流火红岁月中走来的“钢铁巨人”,已然迎着发展新质生产力的浪潮大步前行,正与这座城市一同奔赴高质量发展的新征程。

满城“新”潮动能强劲

AGV转运、机器人上下料、三爪自动定心、电磁吸盘自动夹紧、自动吸铁屑清理,整个生产系统一气呵成……马鞍山统力回转支承有限公司精一厂区智能化生产线上,一系列生产设备进行了自动化、机械化、智能化改造,生产效率得到了显著提升。

走进汉马科技新能源重卡装配车间,一辆辆新能源重卡从这里下线。“我们生产的发动机上,每个零部件都有专属二维码,就像它们的‘身份证’,一扫就可以看到产品的全部信息。”汉马科技智能工厂负责人介绍说,产线生产的甲醇重卡及发动机产品目前已销至山西、内蒙古、新疆、陕西、甘肃、青海、宁夏、贵州、云南等全国各主要区域市场。

投资1200万元实施营养软糖及口服液生产线技术改造项目;投资3600万元实施功能饮品生产线智能化灌装及包装技术改造项目;投资7400万元实施自制袋式口服液生产线技术改造项目……近年来,滚动式的技改、递增式的投资,为仙乐健康科技(安徽)有限公司带来了“真金白银”。

一枝独秀不是春,满城“新”潮动能足。通过马鞍山传统产业中一个个创新场景的应用便可看出,乘“智”加“数”改造升级,已经成为这座城市各行各业的发展共识。

在马鞍山市坚持制造业为“纲”,以科技创新推动产业创新,加快构建以先进制造业为骨干的现代化产业体系等“新战法”指引下;在“领头羊”宝武马钢“智”变升级成功经验的广泛实践应用中,一家家企业技改升级、提质增效,一个个科技成果落地见效、赋能发展,一批批“旧产能”转化为“新动能”,汇聚起发展新质生产力,推动高质量发展的强大合力。

数据显示,2023年马鞍山市分行业推进“智改数转网联”,营收5亿元以上工业企业智能化改造覆盖率超80%,建设市级及以上智能工厂、数字化车间、数字化生产线258个,打造重点工业互联网平台项目47个。

用“组合拳”打出发展空间

显而易见,传统产业的转型升级和新质生产力的培育壮大不是一个企业或是一个科研机构一厢情愿闭门造车便能完成的,一定是要有良好的发展生态去推动生产要素创新配置。这就要求必须加快体制机制改革创新,不断调整生产关系,为发展新质生产力开辟出一方可以“茁壮生长”的自由空间。

企业是市场的主体,更是创新的主体,是推动新质生产力发展的生力军。马鞍山深谙此道,要让企业愿意去技改、主动去转型,不断提升科技成果转化和产业化水平,以营商环境之“优”促新质生产力发展之“进”。

为了激发企业主体科技创新积极性,马鞍山在科技创新券上做文章,着力解决企业科研仪器使用难、使用贵问题,加速释放企业创新潜能,促进科技型中小企业茁壮成长。小小一张券,却为众多企业送去了转型发展的“真金白银”,2023年,马鞍山共有88家企业申领创新券补贴额度,其中审核通过77家,为企业提供2310万元创新券申领使用额度。

如何增强创新人才吸引力?马鞍山从创新特殊技能人才评价机制入手,“人才怎么样、让企业自己说了算”,1829名“黑手套员工”(生产一线有特殊技能、绝技绝活,尚未取得技能证书的技能人才)破格取得高级工以上职业技能等级证书,企业获得自主认定权后,可以根据技能人才培养需要,有效开展认定工作,企业有收益,员工更满意。

此外,马鞍山还把“亩均论英雄”作为推动传统产业转型升级的关键一招,开展土地节约集约利用综合改革试点,积极推进“机器上楼、汽车上顶”,这一举措成效显著、亮点十足。据悉,该项改革实施以来,马鞍山全市规上工业企业亩均税收由 12.59万元提升至23.55万元,增长87.05%;亩均营业收入由281.16万元提升至419.49万元,增长49.2%。

马鞍山以改革创新为抓手,打出“亩均论英雄”、产业工程师学院、“黑手套”职称破格认定、“七未”项目攻坚、发放科技创新券、“企”声响应等一系列“组合拳”,激活了资源要素活力,推动了产业结构优化升级,为加快培育新质生产力营造了良好生态。(记者 吴慧珺  吴衡)

【责任编辑:曹洋】
聚焦
产业调研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