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工智能为湖北制造业发展插上智慧翅膀
走进武汉人工智能计算中心,大型算力设施24小时不间断运转,为300余家在鄂企业、高校及科研机构提供算力赋能,已孵化出200余项人工智能场景化解决方案,累计算力规模已扩展至400P。
算力,是发展人工智能产业的基础底座和重要支撑。近年来,湖北加快培育和发展人工智能产业,推进人工智能与经济社会发展深度融合,推动传统产业加快转型升级,培育新质生产力。
就在去年,科技部正式批复支持武汉人工智能计算中心建设国家新一代人工智能公共算力开放创新平台。这是此次获批建设的9家平台中唯一位于武汉的创新平台,也是华中地区首个获批建设的国家新一代人工智能公共算力开放创新平台。
在武汉人工智能计算中心旁,武汉超算中心也已投入运行,一期算力50P,重点服务生命健康、智能制造、新能源、气象等产业及科研领域。
“人工智能已经成为湖北数字经济产业的主战场,武汉人工智能计算中心是湖北人工智能产业的主阵地。”武汉人工智能计算中心CTO李明举介绍,武汉人工智能计算中心正与医疗、医药、农业、遥感等各领域企业合作,在共同定义需求、共同开发方案、共同上市推广中,打造形成各个产业的人工智能解决方案,“后续将围绕产业发展及武汉的民生领域做一些工作,以庞大的算力优势助力高质量发展。”
“到2025年,全省人工智能产业规模将超过1500亿元,人工智能总体技术与产业发展水平进入全国第一方阵。”2023年11月13日,湖北省召开新闻发布会介绍加快推进人工智能产业链相关情况。
从2022年的数据看,湖北省人工智能核心产业规模已达约516亿元,同比增长32.6%,在中部六省中位居第一。
近年来,湖北人工智能领域不断创新发展,拥有国家数字化设计与制造创新中心等4个“国字号”人工智能重大创新平台和一批新型研发机构;武汉人工智能计算中心、武汉超算中心共同构成全国首个集人工智能和超算的多样化云服务化算力集群;聚焦人工智能关键通用技术及专用技术领域,目前湖北在机器视觉、模式识别、无人驾驶、智能制造、智能机器人等领域形成了一批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核心技术和特色产品。
以武汉市为例,目前武汉人工智能企业数已达650家,较2022年底增长35%。其中,上市企业13家,国家级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61家。
如今,人工智能加速融入各行各业,为推动行业转型发展,提升企业竞争力提供智力支撑。以人工智能头部企业科大讯飞为例,近年来,该企业聚焦智慧医疗领域,推出科大讯飞智慧医疗AI系统,通过对大量医学数据的深度学习和分析,发现医生诊断中的错误,并及时进行修正,有效降低了发生医疗事故的风险。
传统制造业与人工智能等新一代信息技术相互碰撞,能擦出怎样的火花?
近年来,中冶南方不断推进大数据、人工智能、工业机器人等技术和智能装备在冶金生产过程中的应用,通过工艺模型、人工智能和专家知识库实现钢铁生产各环节的数字化控制和自适应、自决策控制,实现生产过程一键式操作。
比如,在取料环节,中冶南方推动近30台堆取料机、卸料车等24小时连轴运转,操作人员在远程监控中心就能“一键完成”原料入库、供料、混配、自动盘库、更新库存等任务,所有设备可高效、协同作业,加上取、制样自动化,实现无人化智能协同,最终可减少现场操作工约70人。
在农业领域,人工智能的作用也正加速体现。去年,湖北金广农业科技有限公司与华中科技大学签订合作协议,双方正共建基于设施农业和信息技术的太空种子智能育种平台——人工智能航天育种实验室,运用AI技术高效育种。该育种平台将实现农业生产过程中对农作物、土壤从宏观到微观的实时监测,定期信息获取,生成动态空间信息系统,对农业生产中的现象、过程进行模拟,达到合理利用农业资源,降低生产成本,改善生态环境,提高农作物产品和质量的目的。
当前,人工智能已作为一项关键技术和推动力,让湖北制造业发展插上智慧翅膀,打造更多经济增长点。
湖北省经信厅相关负责人介绍,湖北将在推进新型工业化进程中突出人工智能这个关键变量,进一步深化人工智能产业链“链长+链主+链创”融合工作机制,以制造业为重点,扎实推进技术攻关夯基、智能产品升级、产业集聚培育、示范应用赋能、产业生态创新五大行动,努力将湖北打造成为全国人工智能产业发展新高地。(记者 周倩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