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动重庆区县现代物流产业化发展的若干建议
近年来,由于工作原因,笔者有幸主导或参与了一些市级部门、区级政府、市级国企相关的物流研究项目,对重庆部分区县的物流现状及其发展规划有了比较全面、深入的了解,也逐步形成了一些跳出物流功能化框架的关于现代物流产业化发展的新思考。现结合重庆及各区县的物流业现状,谈谈个人粗浅的思考和建议,希望抛砖引玉,引发业界共鸣,为促进重庆现代物流产业高质量发展贡献绵薄力量。
什么是“物流产业化”?
《物流业调整和振兴规划》(国发〔2009〕8号)提出,物流业是融合运输业、仓储业、货代业和信息业等的复合型服务产业,是国民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关于推动物流高质量发展,促进形成强大国内市场的意见》(发改经贸〔2019〕352号)则进一步强调,物流业是支撑国民经济发展的基础性、战略性、先导性产业。这两个国家级重要文件都重点强调的是物流业的“产业”属性。
“物流产业”不仅包含仓储、运输等基础性、功能性物流服务行业本身,而且按照产业链思维与价值链“微笑曲线”,还应提供物流软件开发销售、物流硬件装备研发生产(如各种起重吊具、物流车辆、装卸搬运设备、仓储分拣设备等)、物流技术集成应用、物流产品研发设计、物流地产(园区)投资运营、物流品牌渠道建设、物流解决方案咨询、物流金融保险等其他相关行业,形成以物流企业“链主”为核心的物流资源供应链上下游合作关系与物流产业体系。由此可见,现代物流产业体系是一个同时囊括现代服务业与生产制造业的综合性生态体系,就像作为第三产业的房地产业与作为第二产业的建筑业共同构成房地产开发产业体系一样。
借鉴联合国经济委员会对于“产业化”的定义,笔者认为,“物流产业化”是指采用类似于工业化生产方式进行物流产品生产和服务经营的组织形式,最终促进物流业形成一套完整的从产品研发、工艺设计、供应链协作、生产组织、品质管控到品牌建设、渠道销售、售后服务的标准化、专业化、规模化经营体系。
重庆各区县现代物流产业发展问题。
无论是前述两个国家级重要政策文件,还是地方政府部门关注物流的出发点,始终真正关注的是其“产业属性”(即“物流产业”),然后才是物流业的“功能属性”、“行业属性”、“技术属性”和其他属性。基于这样的基本判断,笔者认为,除少数区县真正按照“物流产业”的发展逻辑采取行动并取得可圈可点的成就以外,在种种原因的综合影响下,其他区县的现代物流产业大都处于“产业化”发展初级阶段。具体而言,主要表现为以下6个方面的问题或现象。
物流产业重视程度不一。
尽管物流业已经被我国明确为支撑国民经济发展的基础性、战略性、先导性产业,尽管重庆在国内率先提出了“通道带物流、物流带经贸、经贸带产业”的观点,尽管大家都明白“要致富,先修路”的朴素道理,但在具体实践工作中,各区县对于物流产业的重视程度是存在明显差异的。这种重视程度的差异性可以从其物流发展规划、基础设施建设、物流扶持政策、通道建设参与、物流招商引资、物流数据统计、物流营商环境等方面得以充分体现。
物流资源条件参差不齐。
内河港口、机场(含货运站)与铁路货站(含铁路货运专用线)是物流产业发展的重要基础资源要素。各区县的地理区位及行政区划本身决定了其物流资源条件的“贫富不均”现象。邻近长江、嘉陵江的区县大都有港口资源,原有商贸发达区县及矿产富集区县大都有铁路货站及铁路专用线资源,少数区县拥有机场资源(含通用机场),少数区县还建设了规模化、专业化的公路物流基地。尽管各区县物流资源条件“参差不齐”,但总体上每个区县都其物流资源要素基础与发展优势。
物流资源开发利用不均。
各区县在开发利用所属的物流资源要素方面,受其对物流产业重视程度的影响,或者对物流资源要素开发利用抱悲观态度的影响,也呈现出比较严重的不均衡现象。部分区县基于物流资源优势,走出了一条“通道+枢纽+网络”的产业化发展道路。部分区县本身物流资源匮乏,却通过主动有为创造条件,反而打造了全国闻名的物流业发展标杆。部分区县着力推动物流基础建设(如港口),但在后续经营发展层面始终效果不佳、一筹莫展。部分区县本身物流资源优势明显,却缺乏对物流资源合理开发利用的意识、决心和思路,甚至计划将区内的铁路货运专用线等稀缺物流资源“腾笼换鸟”……凡此种种。
物流产业体系建设不全。
正如前文所述,物流产业体系涉及物流资源体系(含通道体系等)、物流功能体系、物流货源体系、物流软硬件配套体系、物流技术集成应用体系等诸多方面。在全市物流产业体系建设尚不完善的情况下,各区县特别是远郊区县的物流产业体系建设更是显得不健全,潜在发展空间较大。作为第三产业的现代物流业对于具备“第二产业”属性的物流软硬件配套体系和物流技术集成应用体系,具有强关联带动作用,理应共同构成现代物流产业(链)体系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但实际上目前仍然处于产业割裂的状态。
产业物流主导权力不够。
从福特汽车入渝到惠普笔记本落户重庆,这两个具有重庆产业升级发展里程碑意义项目的招引发展经验是,物流大通道是基础,物流主导权是关键。对于物流,大部分区县在产业招商中一般只停留在提供物流资源条件介绍、物流解决方案和物流成本分析等信息服务层面,而没有针对项目对应的产业物流进行“关联招商”,导致招引的产业项目只是一个单纯的“生产基地”,本地化的供应链物流主导权力缺失或不充分。加上部分区内生产制造企业习惯于“物流两头在外”的“不管进、不管出”的传统购销模式,不少区县的产业物流处于主动或被动丧失物流主导权力的窘迫状态。
商贸物流资源整合不足。
商贸物流是现代商贸流通体系建设与县域商业体系建设的重要基础,主要涉及商超物流、商品市场物流、电商物流(含邮政快递)、餐饮物流、冷链物流、国际贸易物流、应急保供物流等诸多物流领域。由于商贸物流大部分与城乡居民生活息息相关,不仅涉及的商贸行业林林总总,而且物流需求的地理分布、时间要求、批量大小差异较大,大部分区县商贸物流资源呈现零散分布与随意分布状态,对应的商贸物流市场主体呈现“小散乱差”“各行其是”的特点。尽管少数区县近年来开始进行统一的商贸物流园区规划,但实际资源整合效果还有待观察。总体来看,大部分区县的商贸物流资源整合仍存在一定的挑战性。
推动区县现代物流产业化发展建议。
通过辨析物流产业的综合内涵,以及深入剖析重庆各区县现代物流产业发展问题,笔者认为,我国虽然反复强调“现代物流业”的产业属性,但还没有明确按照“产业化”的商业逻辑与方式对现代物流业进行规划、建设和管理,特别是没有把物流产业体系紧密相关的“第二产业”部分完全纳入“物流产业链”范畴,只是停留在产品技术应用层面。为此,对各区县推动现代物流产业化发展有以下6点建议。
树立物流产业意识,有效开发物流资源。
现代物流产业不仅仅是仓储、运输等功能性服务,也不仅仅是常说的生产性或生活性现代服务,而是一个有自身产业价值“微笑曲线”和“第二产业”的“战略新兴产业”。只有树立了更加系统全面的“物流产业”意识,才能真正看到物流产业链背后的被人们忽视或“错误归类”的国民经济价值,才能抛却现代物流业只是“服务业”的传统观念,充分认识到现代物流产业链上也有“高大上”的智慧物流装备与设备制造业等“第二产业”,从而建立更加清晰、更加系统、更加具有创新突破性的认知和态度,为各区县按照物流产业化发展思路,有效开发区域内现有的物流资源统一思想、达成共识、探索实践奠定坚实基础。
出台物流产业政策,构建物流产业体系。
有了全新的“物流产业”认知与共识之后,各区县需要结合自身现有产业基础、物流资源条件、强链补链环节、重点发展领域、招商引资政策等现状,探索构建具有自身区县特色的现代物流产业体系,并研究出台基于现代物流产业链价值链“微笑曲线”的物流产业政策体系,对处于“微笑曲线”不同位置的具体“物流产业”给予不同的政策引导,加大对智慧物流装备(设备)生产、物流软硬件技术集成、物流地产投资运营、物流产品研发、品牌渠道建设、物流金融创新等高价值物流产业的扶持力度,积极探索承接华东、华南地区相关产业转移的战略切入点,引领本区县的现代物流产业转型升级。
强化物流产业招商,主导产业物流发展。
笔者认为,物流产业招商应当至少包含两个方面的内涵:一是现代物流产业本身的招商引资,按照现代物流产业链价值链“微笑曲线”的内在逻辑进行产业招商;二是其他产业项目招商过程中的产业物流招商,即在各区县产业项目招商过程中,不能停留在给投资方提供本地物流基础信息和解决方案的层面,而是要学习“福特项目”“惠普项目”等重大项目的招商引资经验,积极创造条件争取将其产业物流体系也引入进来,按照物流“总部经济”的逻辑进行产业物流招商,或者至少把拟招商产业项目的上下游供应链物流主导权也落在本地项目企业。——只有这样,各区县才有基础条件主导自身的产业物流发展。
统筹物流资源整合,助推商贸物流转型。
从整体来看,每个区县的商贸物流细分行业领域都有较大的市场规模,而且这种需求由于与老百姓的吃穿住行息息相关,往往是比较持续的刚性需求,这也是商贸物流区别于产业物流的一大特点。因此,各区县可以结合自身商贸物流基础条件、优势领域、辐射能力、市场主体等因素,不求全面开花,选择几个重点商贸物流领域推进物流资源统筹整合,形成“以点带面”的市场引领和标杆效应,有条件的可借鉴秀山(武陵)现代物流园等示范模式,进行“连点成片”的现代化商贸物流园区规划建设,并进行相应的商贸物流政策引导扶持,助推各区县的县域商贸物流体系转型升级。
坚持产业融合创新,打造特色物流产业。
众所周知,各行各业的生存发展都离不开物流业的支撑。在我国社会行业日益细分化、专业化的背景下,新兴的产业和行业,都需要与之相匹配的专业物流服务模式提供保障,正如电子商务离不开邮政快递一样。这些新兴专业物流的发展,本质上就是产业融合创新的产物。因此,反过来思考,各区县可以结合自身特色产业(含资源型产业、传统优势产业、成功招引产业等),利用产业融合创新与强链补链思路和方法,打造具有区域特色的物流产业,促进本地特色产业物流降本增效,形成与当地特色产业相得益彰的新发展格局。
深化区域协同合作,探寻产业共赢路径。
笔者认为,区域协同合作是可以跨国界、跨省界、跨区县行政区划界,甚至可以完全地理不搭界(如“飞地经济”)。重要的是,只要找到两个或多个地区之间的产业链供应链价值链结合点,就可以深入开展区域协同合作,包含传统优势产业、战略新兴产业之间的产业链供应链合作以及物流通道合作。因此,深化区域协同合作,找到合适的合作对象与合作点,是推动区县现代物流产业化发展的重要动力源。
总之,各区县应突破传统物流产业的认知窠臼和观念藩篱,树立基于产业链价值“微笑曲线”的全新的物流产业观和物流产业体系意识,在其他省市和区县尚未形成并实践科学的物流产业观之前,抢抓机遇,通过政策引导、产业招商、资源整合、融合创新、区域协作等多措并举,构建并推动自身特色物流产业体系高质量发展。(蒋啸冰 作者系重庆市国际物流口岸服务协会秘书长、精驿行(重庆)物流咨询有限公司首席顾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