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到:
链接已复制

LANGUAGES

新闻

新闻直播 要闻 国际 军事 社会 政协 政务 图片 视频

财经

财经 金融 证券 汽车 科技 消费 能源 地产 农业

观点

观点 理论 智库 中国3分钟 中国访谈 中国关键词

文化

文化 文创 艺术 时尚 旅游 悦读

国情

国情 助残 一带一路 海洋 草原 黄河 运河 湾区 联盟

首页> 产业供销>

连接民心“快车道” 群众致富“直通车”——贵州最美农村路赋能乡村振兴

2023-11-01 14:25:40

来源: 贵州日报

分享到:
链接已复制
字体:

秋意正浓时,梵净山区如诗如画。山脚下,一条绕山而修的道路如丝带般在山间穿梭,随着山势绵延起伏。

这条全长30.44公里的江口至梵净山环线公路,将沿途连成一条美丽农村交通经济走廊,逐步成为当地群众迈向美好生活的幸福之路。

近年来,贵州健全完善“四好农村路”高质量发展体系,深入推进农村公路建设,全省农村公路发生翻天覆地的变化,历史性地解决了老百姓“出行难”“运输难”问题,为全面推进乡村振兴提供了坚实的交通运输保障。

我省从2017年率先在西部实现建制村通硬化路、通客运,到2019年率先在西部实现30户以上自然村寨通硬化路,一条条蜿蜒交织的农村公路,沟通了广袤城乡,更串联起机遇与希望。

今年,又从全省万余条公路中推选出2023年度贵州省“十大最美农村路”,充分展示贵州省高质量建设“四好农村路”特色,在围绕“四新”主攻“四化”主战略里,合力绘就经济兴、百姓富、生态美的多彩贵州美丽农村新画卷。

路通出行便补短板惠民生

交通巨变让山乡巨变,为山区群众带来实实在在的幸福。早饭后,山间薄雾还未散去,把农具和肥料搬上电动三轮车,一曲山歌还没哼完,李福贵就来到了自家的赤松茸基地。“公路不仅修到了家门口,还直通田间地头。”家住修文县六屯镇大木村的老李说。

从江县加勉乡真由村村民潘春桥开着小汽车接送孩子上学放学,以前的摩托车早已“退役”。他说:“自从泥巴路硬化以后,村里买小轿车的人越来越多,自己买得还算晚的。”

“有一年,外省客商来采购蜜柚,从果园到客商居住的酒店仅9公里距离,但是因为路面坑洼,蜜柚颠簸受到损伤,价格也随之降低。”荔波县拉岜村果农覃树友每每想起为柚子出山发愁的日子,更为如今因路通而货畅的转变倍感欣喜。

2017年11月,全长24.953公里的荔波至王蒙至瑶山公路修建完成通车,“交通+旅游+产业”模式让水果走出大山,拉岜村迎来了发展的新契机。“以前的柚子只能卖几毛钱一斤,现在每斤能卖到3元左右,加上我扩种和扩销后,年收入翻了差不多十倍。”覃树友看着自家柚子一车车运往外地,喜笑颜开。

2015年以来,贵州先后启动农村公路建设三年会战、“组组通”硬化路三年大决战等攻坚行动,在西部率先实现“县县通高速”的基础上,接续实现“村村通沥青(水泥)路”“组组通硬化路”。

“十三五”期间,全省新改建农村公路6万公里,建成“组组通”硬化路7.87万公里,惠及近4万个村寨1200万农村人口,产业因路而兴、乡村因路而美、农民因路而富。

路通百业兴乡村美如画

“种出来不容易,卖出去更难。”早在20多年前,陈中松就尝试过种烤烟,因为路不通,所有农资都要肩挑背驮,家住务川仡佬族苗族自治县石朝乡浪水村的陈中松只好和老乡们一样外出务工。

随着贵州农村公路“村村通”“组组通”等工程的实施,石朝乡短短3年就建成128公里硬化路,不仅连接县城,串户路也实现了硬化。乡里顺势发展起了香榧、金银花、精品水果等特色山地产业。

全长21.877公里的打易至郊纳公路位于望谟县打易、郊纳两镇境内,是按照二级公路标准修建的一条县道,2019年建成通车后,2021年又作为“四好农村路”进行精品线路打造,公路辐射沿线万亩紫茶。

于是,紫茶产业顺势规模化发展起来,成为当地支柱产业。“以前路没通,我们去县城要两个小时,现在路通了我们到县城只要50分钟,原来我们的茶就是在乡场上卖,现在路通了物流有了,我们的茶不仅卖到省外,还卖到了国外。”郊纳镇郊纳村村民刘顺琴说。

近年来,我省构建起串联各村组和乡镇、连接城区和对外通道的县域农村公路交通网,推进交通与产业融合发展。到2022年底,我省打造以旅游路、产业路为重点的“美丽农村路”3.3万公里,规划建设美丽农村路经济示范走廊1.2万公里已建成4000公里,进一步激活了农业农村的发展潜力。

农村公路建设承载乡村振兴梦,截至2022年底,全省农村公路总里程达17.5万公里,硬化路率从2012年的27%提升至2022年底的95.3%,便捷高效、普惠公平的农村公路路网体系加快完善,铺就了乡村振兴的“致富路”、群众生活的“幸福路”。

路通连城乡出山奔海去

一个个景点因路而美,一座座村子因路而兴,一户户百姓因路而富……农村交通条件的大幅改善,推动农村物流网络日益完善,让城货下乡、山货进城、电商进村、快递入户成为现实。

为此,大木村的李福贵开始种植起赤松茸,早上7点工人便开始采摘,每2个小时就会有一批松茸菌从基地运往冷库进行分拣,一级、二级松茸将被打包送往贵阳机场,第二天一早便会出现在香港、广州、上海等各大城市的商超货架,而三级松茸则通过汽车运输到距离较近的成都市场和扎佐、石板等物流园。

“采摘最多的时候,每天要运输3至4吨,以前路不好根本想都不敢想。”顺着李福贵手指的方向,大木村的赤松茸将沿着这条便捷公路,无缝衔接高速路口,46分钟到达贵阳机场,7个小时运抵成都。这样的速度保证了松茸36小时内的最佳口感。

放眼望去,我省便利的农村公路为规模化种植、标准化生产、集约化经营创造了条件,促进传统农业向现代高效生态农业转变,为加快产业发展,原来的机耕道变为产业路,深入至田间地头。

“城乡客运既降低了群众出行和物流成本,又盘活了客运班线资源。”业界相关学者表示,贵州农村交通条件改善,在方便群众出行的同时,农村消费群体的消费意识被激发,打通了城货下乡的“最后一公里”与黔货出山的“最初一公里”。

截至2022年底,贵州88个县(市、区、特区)实现三级及以上客运站全覆盖,96.7%以上的乡镇建有客运站,农村客运物流实现省市县乡村五级便利通达,完成9个“交邮融合+”发展示范县创建,城乡居民享受了“手机上下单、家门口坐车、集中点拿货”的便民服务。

不仅如此,省交通运输厅抢抓贵州大数据先发优势,在全国率先推出“通村村”APP出行服务平台,实现农村出行和城乡物流双向流通,2018年实现县级全覆盖,以往因交通困难带来的难题都迎“路”而解。(记者 刘力维)

【责任编辑:李鑫】
聚焦
产业调研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