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到:
链接已复制

LANGUAGES

新闻

新闻直播 要闻 国际 军事 社会 政协 政务 图片 视频

财经

财经 金融 证券 汽车 科技 消费 能源 地产 农业

观点

观点 理论 智库 中国3分钟 中国访谈 中国关键词

文化

文化 文创 艺术 时尚 旅游 悦读

国情

国情 助残 一带一路 海洋 草原 黄河 运河 湾区 联盟

首页> 产业供销>

乡村振兴|创造村的新创造

2023-10-07 15:42:49

来源: 新华网

分享到:
链接已复制
字体:

清晨的阳光洒向大别山南麓的丘陵,沿武汉市黄陂区木兰大道一路向北,记者来到了山水环绕、绿意盎然的创造村。

位于武汉市黄陂区的创造村,毗邻饮用水二级水源保护区院基寺水库,好生态是该村最大优势,但“山多水多地少”也曾掣肘发展,村民长期从事传统的种植业,经济效益低,日子“老不见起色”。近年来,创造村不断提升村容村貌,改善交通等基础设施条件,因地制宜吸引能人返乡创业,创造出产业促振兴的致富新篇。

四面丘陵环绕,蜿蜒而来的引水渠淌过山腰,大小数十个鱼槽随地势延伸,整齐分布在山间洼地……在创造村“鑫鳜源”繁养基地,记者见到年过五旬的返乡能人夏小平,讲起基地的智慧养鱼新招,他语速飞快,得意之情溢于言表。

夏小平的繁养基地坐落在山间洼地。新华社记者龚联康摄

“鳜鱼苗娇弱,对养殖水质要求比较高。”夏小平说,创造村的水质加上村湾自然形成的地势落差,特别适合鳜鱼繁养。从事水产养殖30余年,夏小平一直想打造一个新型繁养基地,为了找到理想的场所,他先后踏勘了湖北省内多地,直到2019年,终于在创造村发现了这方“风水宝地”。

“好山好水加上村两委和驻村干部的真诚热情,让我决定留下。”夏小平说,了解到他的想法后,黄陂区长轩岭街道、创造村村两委和驻村干部积极协调,不到3个月便流转村民撂荒土地300多亩,夏小平的专业化鳜鱼繁养基地最终落户于此。

如今,夏小平常年吃住在基地,他应用数字技术和生态模式养殖鳜鱼等鱼种,培育的“华康系列”鳜苗成为不少养殖户的首选,“木兰花鳜”品牌更是名噪市场。同时,基地还为村民提供就近务工机会,2021年至今基地劳务支出已超过50万元。

与夏小平经历类似,热衷“跨界”的“前律师”杜剑浩,在创造村村口办起了“蘑菇部落”有机食用菌智慧农业产业园。正值白参菌和榆黄菇的采摘上市旺季,在一间摆满菌棒的出菇棚内,杜剑浩饶有兴致地向记者讲起了白参菌的营养价值。

杜剑浩向记者展示菌棒上的榆黄菇。新华社记者熊翔鹤摄

“我们的菌种相对小众,价格更高,像这种白参菌鲜菇每斤可卖到100元。”杜剑浩表示,在种植过程中,产业园注重品质把控,秸秆、木料等菌棒原料收购自附近村落,更加绿色生态。产品上,除售卖鲜菇外,还制作附加值更高的干品。

创造村党支部书记甘玉容介绍说,目前,“蘑菇部落”项目流转村内土地近400亩,建成出菇棚74个,生产规模超40万棒。背靠产业园,村民可通过土地流转、园区务工、集体分红等多种途径增收。

蓝天碧水,秋意正浓。眼下,创造村的创造不断,花卉种植、水产养殖和食用菌栽培等产业项目越办越红火。规划中,“蘑菇部落”还会继续向东延伸,一个集种养加工、餐饮民宿、研学体验等于一体的田园综合体不久后将拔地而起。(记者龚联康)

【责任编辑:李鑫】
聚焦
产业调研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