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到:
链接已复制

LANGUAGES

新闻

新闻直播 要闻 国际 军事 社会 政协 政务 图片 视频

财经

财经 金融 证券 汽车 科技 消费 能源 地产 农业

观点

观点 理论 智库 中国3分钟 中国访谈 中国关键词

文化

文化 文创 艺术 时尚 旅游 悦读

国情

国情 助残 一带一路 海洋 草原 黄河 运河 湾区 联盟

首页> 产业供销>

建设改革开放新高地 构建现代化产业体系——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高端论坛举行,100余名专家建言献策

2023-09-22 15:30:38

来源: 重庆日报

分享到:
链接已复制
字体:

9月21日,以“中国式现代化与建设改革开放新高地”为主题的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高端论坛在合川举行,来自全国各地的100余名专家学者聚焦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如何在西部形成高质量发展的重要增长极,建设具有全国影响力的重要经济中心、科技创新中心,建设改革开放新高地、高品质生活宜居地,围绕城乡融合发展、构建现代化产业体系等主题进行了深入交流和探讨。

8157a3184bb24ed8d5192007bd736975_42954650ce61125233.jpeg

▲九月二十一日,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高端论坛在合川举行。(合川区委宣传部供图)

以城乡融合发展推进成渝双城融合

“要推动城乡融合发展见实效,健全城乡融合发展体制机制,促进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第十四届全国政协委员、农业和农村委员会委员,中国社会科学院农村发展研究所党委书记、副所长杜志雄表示,促进有能力在城镇稳定就业生活的常住人口有序实现市民化,是新型城镇化的首要任务。

杜志雄认为,就成渝地区来说,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要有支撑从农村到城市生活场景转换的体制机制,“对来城市打拼的人而言,‘进城’的内涵发生着变化。过去看重的是‘挣钱有门路’,如今人们还希望‘权益有保障’。”

杜志雄说,当前,成渝各地应瞄准农业转移人口的新需求,在户籍、土地、财政、教育、就业、医保和住房等领域出台各种配套措施,让他们无忧打拼、安心奋斗。

构建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现代化产业体系

“加快发展现代产业体系,推动经济体系优化升级,是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构建新发展格局的必然要求。”中国宏观经济研究院战略政策室主任、研究员盛朝迅表示,要把持续推进世界级产业集群建设和携手培育新产业、开辟新赛道、推动产业体系升级作为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现代化产业体系建设的重要抓手。

“在此基础上,还要培育壮大战略性新兴产业和现代服务业,深入推进国家战略性新兴产业集群发展工程,建设创新和公共服务综合体,加快关键核心技术创新应用,增强要素保障能力,推动新一代信息技术、高端装备、生物技术、新能源、新材料等战略性新兴产业加快成长为新兴支柱产业。”盛朝迅表示,就成渝地区来说,还应该构建一体化协作机制,建设完善产业链协作机制和集群公共服务平台,壮大优质企业群体,营造良好的产业发展环境。

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办公厅(人事局)综合与法规处处长、研究员兰宗敏表示,成渝地区也存在经济体量大而不强、产业层次不高、协同发展不足、传统发展模式亟待转型等问题。

兰宗敏认为,应以改革创新推动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高质量发展。

“成渝地区应坚定实施扩大内需战略,比如放松服务领域经营限制,引导社会力量参与提供医疗、养老、托幼、教育等公共服务,推动线上线下消费融合发展,优化成都等城市房地产限购措施,完善购车补贴政策等。”兰宗敏表示,成渝地区还应该努力在创新驱动、推动区域产业协同发展、调整优化区域空间布局等重点领域先行先试,探索总结可行的经验和方法。

兰宗敏表示,应加快实现成渝地区“一网通办”,有效降低制度性交易成本,充分激发各类经济主体活力,“同时,成渝地区应建立更加有效的区域协同治理和利益补偿机制,加快建立城市群协调治理模式,完善成渝地区省际和城市间横向生态补偿机制。”

加速推进成渝“双核”城市功能现代化

“要以数据要素为突破,推动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要素一体化配置。”四川省社会科学院区域经济研究所所长、研究员廖祖君表示,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要实现协同发展,五大要素一体化配置是关键。目前,关于传统四大生产要素在区域经济圈层里进行一体化配置的研究成果已非常丰富。随着信息化时代的来临,数据要素成为了与土地、劳动力、资本、技术并列的核心生产要素。

“此外还应该加快构建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数据要素的安全保护协同机制。”廖祖君认为,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应进一步在协同层面加强数据要素的安全保护法律法规建设,明确数据在采集、使用、处理、交易和退出上的安全要求,有效提升数据保护能力和水平。要建立数据分级保护原则,根据不同数据敏感程度、脱敏与否、数据可用性等要求,有针对性地对数据实施安全保护策略。

“成渝‘双核’是引领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高质量建设的核心引擎,要大力提升城市功能现代化水平,更好服务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重庆社会科学院城市与区域经济研究所所长、研究员彭劲松表示,要努力提升中心城市发展能级和承载国家重大战略的能力。要推进“数实”融合,把数字经济发展作为推进城市产业变革的战略力量,大力培育具有国际竞争力的数字基础设施体系和数字产业集群,不断提升产业发展能级。要加大重大科技基础设施和平台建设,努力填补国家级大科学装置和重大前沿研究平台的空白,推进川渝联动联建。要努力构建国际贸易大通道,打造国际物流交通大枢纽,形成以“一带一路”国家和地区为重要成员的国际产业、科技、文化交流大平台,强化国际化资源运筹和配置体系建设,提升成渝在国际经贸活动中的话语权和规则标准制定权。

彭劲松表示,川渝两地要坚定不移地贯彻总体国家安全观,进一步发挥我国“战略大后方”“经济压舱石”的作用。要推进更多事关“卡脖子”技术的重大装备研发和产业基础能力建设,努力填补产业链核心环节的空白点;将西部陆海新通道建设成为国家战略性物资运输通道,提升通道产业链供应链稳定性,提升通道信息化、智能化水平。(陈维灯)

【责任编辑:李鑫】
聚焦
产业调研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