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庆市钢城实验学校 教师们踊跃书写小面人生
近段时间以来,重庆市钢城实验学校积极响应区里小面产业征文号召,广大教师们踊跃书写小面人生,为进一步营造大渡口小面产业发展的良好氛围,起到了助推作用。
那一碗小面
世间万物有真趣,余生漫漫需细品。
清明节刚过,父亲就从镇上提着大包小包的新鲜“土货”来看我了。
最近事多人忙,我边收拾边说,“爸,要不今儿不做饭,咱们吃面去,这家店可是上了央视春晚的!”看他还在犹豫,我赶紧拉着他出了门。
店铺就在马路对面。一排茂密的黄桷树,已是亭亭如盖。树影婆娑中,露出瓷白色的招牌——“翠湖典记面庄”。高高低低的翠绿色塑料凳,像两队有序的哨兵,在门口挺立着。
已是傍晚,络绎不绝的食客,挤满堂内堂外,正旁若无人地吃着,他们的嘴角流着红辣子,碗里的面又细又长又筋道,那吸溜的声音,很是响亮!
“老板,二两小面,两份。加青、少辣、韭菜叶。”
“好勒,您稍等——”
我和父亲找了一个靠墙的位置。暗灰的墙壁上方贴着价目表,父亲看了看,感叹一声,“小面都卖到七块,那年我去朝天门进货,小面才一块五哩。”
“爸,那怕是三十年前的价了。”
“是呀。那时的一碗面,可是救命的面。”
正说着,服务员端上来两大碗,热腾腾的,冒着浓稠的白气。只见素白的面条上浮起一层黑红的糊辣壳,青绿的葱花,金黄的豌豆……混合着猪油的香、红花椒的麻、油辣子的辣,在空气中弥漫开来。
“爸,够不?我再挑点给您。”
“够了够了。这面真好吃。”说罢,父亲埋下头,挑起一大夹放进嘴里,银白色的发丝在雾气中浮动。
“您刚说救命的面,咋回事呢?”我抬起头望着他。
“那时你们小,咱家五口人就靠做点小生意,每个月我要到朝天门批发市场进货。凌晨就得起床,摸黑走一个小时,到了车站,再坐县车队的车到储奇门。班车少,人又多,要排好久的队。头天不敢吃晚饭,更不敢多喝水,车上三个小时,没法上厕所。”我放下筷子,一心一意听着。
“到了朝天门天还没亮,得赶紧在几个发货区来回跑,等到背上驼满三四包货,已是大中午,人早饿得前胸贴后背,就剩最后一口气。”
“还不赶紧去吃东西?”我问道。
“挣的都是分分钱,哪敢多花?!批发市场外面公路上很多面店、快餐店、小炒店,就属小巷里的面最便宜。二两小面,一块五,吃不饱,可经得饿。得给你、你弟存点学费钱——”父亲停下来,看着门外喧闹的食客,若有所思。“闺女,那时爸力气好,真要吃饱,起码三碗。”说完他自个儿先笑了起来,顺手夹起几根“油水十足”的莴苣放在面条上。
父亲吃得很快,不一会儿,面就见底了。他用双手端起大瓷碗,嘴唇靠近碗沿,噗噗地吹开飘在红油汤汁儿上的辣椒壳,咕噜咕噜大口喝着。“骨头熬的汤,不能浪费。这汤好喝着呢!”
我静静地坐在父亲对面,听他讲述那一碗小面的故事。眼前却浮现出三十年前那个迷蒙的早晨,他独自扛着百多斤的货物,在朝天门层层叠叠的石板路上爬坡下梯的背影,想起他饥肠辘辘之时喝一碗小面果腹时的满足,想起他肌肉劳损、长年疼痛的右肩,想起他这几十年含辛茹苦撑起一个家,我的泪,悄悄地下来了。
我也学着父亲,双手捧起这碗小面,这碗承载着艰苦岁月,承载着人间百味的小面,无比珍惜地,一口一口品着。
面店案台处,摆放着一只大的不锈钢桶,是店家专门准备的豆浆。我给父亲接了一碗,白生生的豆汁儿,溢出清甜的豆香味儿。
“爸,重庆小面现在可是咱大渡口的一张名片,下次带您去吃有名的鳝鱼面、杂酱面、牛肉面、肥肠面,还有鸡汤面、豌杂面……咱们把它吃个遍,您想吃啥咱就点啥——”(作者:程晶)
小面十年
2012年的一天,我遇到了一家宝藏面摊。
那天晚上,我们几个朋友在奥体打完羽毛球在建设村下车,立刻被车站旁一个面摊吸引。运动后的疲乏亟需一场碳水化合物的拯救。没有丝毫犹豫,大家自然就坐下各自要了碗面。老板的摊小,两张折叠桌,六七根凳子,一辆小推车。小推车上整齐排列着一盅盅的调料。他只卖小面,但这丝毫不影响他的生意。
或许是因为饿了,我觉得这碗小面特别好吃。等到五脏庙得到充分祭祀后,我才留意起这个老板。这个中年男人似乎有一种特异功能。只要是熟客,老板总能清楚的记得每个人的喜好。熟客还没坐下,老板就先开口问:“还是少面多菜撒?”或者是“二两小面不放味精?”一边问一边麻利地打着作料,分毫不差。大街上为生活奔波人们行色匆匆,这个小小的面摊,成了暮色中他们停靠的港湾。
从那以后,每周我们打完球后都会在这个面摊吃上一碗小面。我们也和老板慢慢熟识起来。老板是大渡口土著,以前是重钢的下岗工人。为了养家糊口,靠吃别人家的面自己摸索出做小面的窍门。因为只有他一个人忙里忙外,也就没有弄其它种类的面,而是专注于小面。
五年后的一天,当我们还像往常一样去吃面时,却发现老板没在那里摆摊了,为此我失落了好久。当时我们猜想他会不会不做这行了。虽然重庆的小面哪里都有,但是唯独这一家的面无可替代。说不出它的味道有什么不同,或许只是因为老板是个特别用心的人。
就在我以为再也吃不到这家面的时候,朋友告诉我他找到了。原来,老板搬到步行街附近开面馆了。我跟着朋友专程去吃面,还没进门,就看见那个忙碌而熟悉的身影。“老板,你换地方了也不通知我们一声!”老板寻声望过来,惊喜的喊道:“哎呀,你们找到这里来了,来来来,里面坐。我也才开张一个月,正准备去电视台打广告通知大家。今天算我请你们的!还是少放辣椒多放花椒撒?”店里有个年轻人在帮忙。“这是我儿子,让他来跟着做。在哪里打工不是干?还不如给老子打工,以后也好接班。”老板笑盈盈地说。小伙子脸庞稚嫩,动作并不算利索,他爹在旁边不停指点。我们看老板很忙,也没有多逗留。虽然老板不打算收我们钱,但想到他小本生意不容易,我们抢着扫码支付了。
因为不再顺路,所以我们只是偶尔过去吃面。
2022年底,街道这边刚刚解除管控,我就约了朋友去吃面。我惦记着老板的小面馆——不知道他有没有挺过来。到了面馆,看见老板坐在柜台里正在刷抖音。看见我们来了,他热情地招呼我们里面坐,然后转身朝里面喊:“来客人了!”原来掌勺的已经是小老板了,店里还请了两个店员帮忙。吃面的时候我问老板,前段时间生意有没有受影响啊。“哎呀,还是年轻人聪明些。”老板告诉我,全靠他儿子会想办法,用外卖的方式营业,特殊时期居然比平时还忙。现在生意也基本上交给儿子在做,自己只是招呼一下客人。正说着,旁边的机器就提示道:您有新的订单,请及时处理。果然,只要动脑筋,办法总比困难多。
十来年的岁月说长不长,说短不短。很多事都变了,但唯独有一样没变:白瓷碗做底,红红的辣椒油,两三叶鹅黄的白菜,点缀少许翠绿的葱花,几颗棕红色过了热油的糊辣壳,白细筋道的面条就舒舒服地躺在里面。用筷子让它翻个身,还能在最下面发现米粒般大小的榨菜碎和花生碎——这就是一碗重庆小面。(作者:李莎莎)
意象小面
每次吃小面,我头脑里,无端会循环小说《平原》中的几句话:“阳光汹涌,飞流直下,却又万籁俱寂,这是标准的盛夏的中午,寂静得像额头上的汗。”“三伏天里的星空真是太好看了,夜空分外的晴朗,每一颗星斗都像棉花那样硕大,那样蓬松,一副憨样子,静悄悄地在天上疯。”
如果将重庆小面看作一个意象,于我而言,可譬类盛夏的午时和夜晚,像极了额头上“寂静”的汗,夜空里“蓬松”、“疯”动的星子。明丽又沉郁,寂静又喧腾。红色的辣子是明丽的,焦麻的花椒是沉郁的,柔软的面条是寂静的,绽放的味蕾是喧腾的。
重庆,是我的“第二故乡”。记得初到重庆时,颇不解的是,为什么重庆人的一天是从一碗又麻又辣的小面开启的?!厚重又浓郁、随性又简单,与清灵的黎明一点都不匹配,显得那么的不精致不诗意。
后来,渐渐融入、深植在这座城市,慢慢接收与理解。小面便也成了重庆味道的诗画生活里,不可或缺的意象组成。
如果说吃一碗苏杭的阳春面像在赏国画大师吴冠中的国画,清灵雅逸。那么唆着重庆的小面真的就像翻滚在凡高的《星空》里。麻辣的核,蓬松舒卷又锐利热烈,穿行在“火柴棍”、“韮菜叶”间。素朴的面条,有了一点化猪油,一撮葱花,一把藤菜或者窝笋尖,香香嫩嫩的加持,亦或者与豌豆与牛肉与肥肠搭挡,那它在重庆人眼中便达到了三餐皆宜,四时不忌的境界。便是“拥有了自己的审美与语言”的。那是水土、习惯隽刻的印迹与符号,在重庆人血脉中延传不息。尤其清晨的一碗小面,麻辣的滋味似乎有着其他食物都不可替代的吐故纳新的功效。
一碗小面既可萌生出川江号子的朴质粗犷,给予巴渝人风火热情的基因,又可与魔幻8 D中的现代都市人一起诗意地虚度时光,“一起消磨精致而苍老的宇宙”。一碗小面中,时光得以开启或者停顿,那都是隶属于美好的节点,它可以助燃梦的车轮,续航前行,去努力实现未来更好的生活。
如此,重庆小面不止是地域的、民俗的,它也是文化的、诗意的,是开启经济腾飞的,是小小的意象,却也能成就宏大叙事的。 (作者:曾蓉)
重庆小面
“啾啾啾”,一阵鸟儿的欢鸣打破了清晨的梦乡。我起床推开窗,新绿的树叶扑眼而来,做了个深呼吸,却于清新中闻到一股别样的味。“麻辣小面!”谁家煮的?真香!我思忖着。于是,这味儿一直萦绕于我脑海,刺激着我还不算愚钝的味蕾。
在感官的强烈驱使下,我信步走出小区,径直往那条马路走去。虽然早了点,但清晨的城市已经醒来了,来来往往的车辆从身边驶过,匆匆忙忙的行人各奔东西。这条马路上有好几家小面馆,生意都不错,我熟练地走向常去的那家。门面不大,没怎么装修,很不起眼,五、六张条桌,可已有三、两个早行人坐于店中。边上锅里的水被烧得热气腾腾,云蒸雾绕,胖胖的老板娘正在锅前忙碌着。我走进去,找了个靠墙的位置坐下,还未开口,就传来老板娘甜甜的声音:“姐儿,今天还是二两?”“二两!”我一边取筷子一边应道。“好嘞”,说完她麻溜地抓了把面丢进翻滚的锅里,用长长的竹筷子一搅,再丢上几片青菜叶,然后腾出手来开始端碗打佐料。右手在案桌上那好几十个碗碗罐罐中挥舞着:陈醋、老抽、耗油、味精、大蒜、芝麻······顷刻,几十种调料就混合在一个碗里了,最后,再舀上一、两勺红油。远远的,我仿佛已闻到了那诱人的香味,不由暗暗吞咽了一下。紧接着,她拿起长筷,将锅中翻腾的面和菜叶一同捞出,放进碗里。整个过程娴熟、自然,行云如流水,这哪里是煮面的大婶,分明是表演的大神!
“面好咯!”伴随清脆的声音响起,将我的思绪收回,一碗小面已经端到了我的面前:红色的汤底,细细的面条不规则地躺在碗里,葱花胡乱地撒在面上,几片绿油油的菜叶若隐若现,真是色、香、味俱全!我迫不及待地拿起筷子,迅速地搅拌了一下,让汤汁的精华都融进小面里。然后迅速夹起一撮放入口中,顿时,鲜香麻辣的味道弥漫在我的口腔里,刺激着我的味蕾,我不由吐吐舌头,接着又一口。麻辣的味道在我口中继续蔓延开来,我一口接着一口,不再停下······面条很快就被我吃了个精光,连汤汁也喝得一口不剩。当然此时的我已是满头大汗,面红脖子粗,仿佛浑身都要被辣椒燃烧起来似的。但这种“痛苦”并快乐着的感受却让我着迷,欲罢不能。她辣得火热,麻得过瘾的个性,不正像豪爽直率、热情似火的重庆人吗?
重庆人钟爱重庆小面,虽然她普通、平凡、朴实,但她于低调中见奢华,每一碗面里总有一、二十种调料;她于朴实中见真情,总让你在寒冷中感到丝丝温暖。这不正像我们这座城市吗?一座低调的、富有温度的城市,一群富有温情的重庆人。
迈步走出小店,此时的我内心也更加踏实、笃定。一碗重庆小面,开启了我们重庆人新一天的美好生活。(作者:张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