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到:
链接已复制

LANGUAGES

新闻

新闻直播 要闻 国际 军事 社会 政协 政务 图片 视频

财经

财经 金融 证券 汽车 科技 消费 能源 地产 农业

观点

观点 理论 智库 中国3分钟 中国访谈 中国关键词

文化

文化 文创 艺术 时尚 旅游 悦读

国情

国情 助残 一带一路 海洋 草原 黄河 运河 湾区 联盟

首页> 产业供销>

处理好四个关系 避免两个误区 为云南茶产业实现健康可持续发展注入正能量

2023-06-09 09:03:50

来源: 中国网

分享到:
链接已复制
字体:

中国工程院院士刘仲华近日在云南省大理白族自治州举行的下关沱茶创制120周年座谈会上提出,当前要为云南茶产业实现健康可持续发展注入正能量,需要处理好四个关系,即古树茶与台地茶(标准化、规范化栽培茶园的茶)的关系,茶叶品类结构的关系,内销与外销的关系,品饮与收藏的关系。

刘仲华表示,自普洱茶兴起以来,云南茶产业的发展有目共睹。云南从20世纪八九十年代以出口为主导的茶叶大省,逐步转变成如今以内销为主,且成为引领中国茶叶内销市场的风向标。但在普洱茶快速发展的背后,云南茶产业也存在一些困惑。比如,全省茶园面积700多万亩,按照高效茶园的评价标准,1亩茶园收入1万元,云南全省的毛茶收入应达到700亿元以上,但实际收入仅有200亿元左右,同时,市场上“天价”古树茶漫天飞,真假难辨。这些现象需要业内人士认真反思,如何引导云南茶产业实现健康可持续发展?

刘仲华提出,当前云南茶产业需要处理好四个关系,首先要处理好古树茶与台地茶的关系。云南现有茶园面积中,古树茶仅占5%,台地茶约占95%,若这个关系处理不好,市场上就会出现以次充好、以假乱真的古树茶,埋没真正的古树茶,同时打压台地茶的价值。在云南境内,有的产茶大县品质上乘的台地茶春茶鲜叶价格低到每斤5元,而网络上却存在动辄几千元甚至上万元一斤的古树茶鲜叶。其实,高价普洱茶有价无市现象严重,对广大茶农的利益带动并不明显。因此,需要花大力气,高效利用95%的台地茶资源,把基本面做起来。由于古树茶资源有限,茶叶若想提高平均价格,只有下功夫改善台地茶整体品质,拓展品牌的影响力并进行有效营销推广,才能实现云南茶叶基本面的提升。

其次要优化云南茶叶产品品类结构。刘仲华表示,在高举普洱茶大旗的同时,要实现红茶、绿茶同步推进、协调发展。产品结构优化之后,抵御市场风险的能力随之增强,普洱茶曾经有过波浪式的甚至是震荡式的发展,给茶农利益造成较大的损失。如果在普洱茶市场“感冒”时红茶、绿茶可以顶上,则茶产业基本面就能稳住。举例而言,基于大叶种的优质基因,滇红茶品质出色,在国际红茶市场,能够与印度、斯里兰卡的红茶媲美。然而在内销市场,滇红茶的价格却相对偏低,在全国性的茶叶博览会上,参展的散装滇红茶价格通常在200—300元/斤,茶农和茶企的收益都比较低。而在当下,越来越多的年轻人,尤其是女性群体爱喝红茶,这是云南红茶的机会。另外,云南绿茶品质也非常好,存在很大的价值提升空间。

第三要处理好内销与外销的关系。据统计,2021年中国出口茶叶近37万吨,但曾是中国茶叶出口三大主力口岸之一的云南,仅有4000多吨,这与云南茶叶大省、原产地的身份极不相称。而国际茶叶市场交易每年180万—190万吨,75%左右为红茶,但2021年我国红茶的出口量仅为2.89万吨,进口量为3.89万吨。刘仲华指出,出现这种情况是因为我国没有性价比高的优质红茶产品参与国际市场竞争,这对处于中国红茶第一方阵的云南而言,既是责任,也是机遇。有人说,中国7万家茶企抵不过一家立顿,指的就是7万家茶企茶叶的出口额不及一家立顿公司的年销售额。他希望云南积极作为,发挥资源优势,把夏秋茶和中低档茶资源加工成红茶,通过品牌化、规模化走向国际市场,有效避免一斤鲜叶5元钱这样低价伤农的情况再现。

第四要处理好品饮与收藏的关系。刘仲华表示,由于普洱茶的兴起,人们感觉到茶有无限的魅力,能喝、能送、能藏,甚至还有金融属性。但消费者过多地讲究收藏,而没有推进消费,比例的失衡导致今天云南普洱茶有超过100万吨没有进入流通与消费,而全国一年的茶叶总产量仅为300多万吨。收藏的目的是为了消费,如果只顾收藏不拉动消费,茶就变不了钱,因此要鼓励多喝适量的熟茶,喝老茶藏新茶,多喝少藏,产、销、藏联动,把闭环拉动起来。

此外,刘仲华还特别强调了要避免茶叶生产的两个误区,一是避免“只采不养”,要在栽培端实施精准的营养平衡,保证茶叶品质和口感风味的稳定与优化。二是避免“过度个性化”,既要把茶叶加工非遗技艺的精髓传承下来,同时要用现代技术去创新和优化茶叶加工技术和装备。

刘仲华指出,如今无论是茶叶生产者和消费者均认为:茶的口感越来越不丰富饱满,回甘生津来得越来越慢。这主要是只采不养的问题。茶叶是叶用作物,要不断地供给营养,才能保持最饱满的生长状态。而茶树是一个生命体,需要及时补充营养,若茶树的营养与代谢处于失衡状态,则难以持续生产优质茶叶。因此,要用有机肥替代化肥,实施精准营养,不让茶树处于饥饿状态。

刘仲华指出,没有机械化和标准化,就不会有规模化和品牌化。加强茶叶的品牌化、标准化、规模化发展,一定要从初制加工的源头端做茶叶加工机械化。云南茶叶的毛茶初制,与全国相比,在加工技术与装备水平上还相对落后,很多地方仍是一口锅或者简单的毛茶加工机械,一家一户的小规模作坊式作业。没有品质优异的毛茶,就不可能有后端品质优异的压制普洱茶。现在云南普洱茶过分强调山头、古树、单株的差异化,淡化了茶叶的标准化,有的企业抛弃了茶叶拼配这一关键技术环节。过度的个性化是“玩茶”人的事情,大型茶企要做品牌化的茶,要满足大众日常生活中喝茶品质的稳定性。“好茶靠拼配”,刘仲华表示,企业要深刻理解拼配是茶叶加工中一门核心技术,是一门学问,也是一个企业盈利和形成竞争优势的技术奥秘。(张帆)

【责任编辑:李鑫】
聚焦
产业调研
返回顶部